中午在群里讨论的时候,聊到哪懒惰的话题。我个人觉得这个话题还是挺有意思的,我们平时做事动力不足,大都认为来源于懒惰。我们的父母和身边人,也大都用懒惰来教育我们。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不要太懒,要勤快一点”。
懒惰是人类的天性,被定义为七宗罪之一,与贪婪、嫉妒等并驾齐驱。然而,只是提醒不要懒惰,真的是一个好建议吗?或者说能解决问题吗?
事实上知道自己也很懒,根本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甚至,懒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这次我们就试着分析一下,究竟怎么解决懒的问题,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做事动力。
首先,懒惰是不是注意力的问题?
当我们面对一件事的时候,比如说跑步吧。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什么时候去跑步?和要把注意力放在要不要去跑步上?得到的结果可能会不一样,后者会有更大概率让你放弃跑步。
也就是说,你把注意力放在怎么做和要不要做?决定了是否会产生懒惰。
不过,“注意力”的说法并不是有好建议,因为这个概念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太抽象了,根本就感觉不到。如果把注意力换成“转换关注焦点”,我想这个结果会更容易被接受。事实上,转换关注焦点确实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然而,它却并不能成为我们做事的动力。
还拿跑过来讲,尽管我把关注点放在什么时间去跑上,但这并不代表我是心甘情愿的去跑,也可能是带着抱怨或者无奈而去,比如在体育课上,为了应付老师给的任务。
所以,如果只是把问题停留在转换关注焦点上,并不能解决我们主动做事的动力。
于是,我们就应该用“转换关注焦点”的方法,把注意力从懒惰这个方向,转到别的地方也看看。
再拿跑步来说,如果它是你的刚需,就像吃饭、喝水、睡觉一样,一天不做就难受,那这个懒的问题就直接给跳过了。进而,我们会考虑如何做得更好?而不是说要不要偷会儿懒。
这背后,其实还是价值观的问题。所谓的价值观,就是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你想学习英语,但它不是你的刚需,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的。那在学英语这件事上,你一定会产生懒惰,直至放弃。
你想学一门乐器,但它不是你的刚需,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那在学习乐器上,你一定产生懒惰,直至放弃。
你想看会书,学点知识,但它不是你的刚需,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那在学习这件事上,你一定会产生懒惰,直至放弃。
我们明明想做一件事,但结果却做了另外一件事,如果另外一件事,是自己更喜欢的事,也罢了,如果不是,那只能说明自己的价值观是凌乱的,不清晰的。说白了,就是不知道什么事对自己是重要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刚需才是一个人做事动力的源泉。
然而,对一些人讲,懒惰就是他的刚需,吐槽就是他的刚需,凑热闹就是他的刚需……可是,我们都知道,即便这些刚需能够触发我们行动,但它依然是不可取的。
所以,在这里我们所指的刚需是正确的刚需,即,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于是,更重要的问题就来了,如何培养塑造正确的刚需?
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