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查理宝典》中芒格提到,他最开始接触心理学的时候,是自学的,并没有读过专业的心理学书籍,后来在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学现象之后,再开始读心理学书。
“那些教科书无助于我理解邪教,而那些收集心理实验的教科书作者就像是收集蝴蝶标本的小男孩,他是想收集更多的蝴蝶,和其他收集者有更多的接触,根本不想对已经拥有的标本进行综合研究”。
中国有句古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告诫大家,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书籍里的知识。
我最近在看美国育儿专家约翰.罗斯蒙德写的《可怕的两岁》。有孩子的家长都有这种体验,孩子一岁半到三岁时期,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两岁最为典型,被称为“可怕的两岁”。
自我意识的萌发,导致他们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主宰,当事物发展不顺他们的心意时,情绪就会突然爆发。
作者提出“父母的育儿重点从第一季的育儿季,到第二季的权威季,为日后教育孩子设定良好的习惯”。
我实践了一下,很管用,这个时候教育孩子已经不是单纯的吃喝拉撒睡,这些基础的服务孩子,而是更多的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树立作为家长的权威。
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吃饭问题,作者强调让孩子单独坐一个小桌子上提前吃饭,和家长分开,我认为在我们家实行不了,而且我也不认同这个观点,我估计大多数的中国家长也做不到。
书籍可以开阔视野,扩展思维,然而你一味照搬肯定无法良好吸收,你要咀嚼,成为养分,吸收到自己身体里,有价值的,可以存到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