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二次网课,心情是极好的。
或许是因为要讲杜甫的缘故,昨夜断断续续只睡了二三个小时,奇怪的是直到一个半小时结束,才觉得头晕脑胀,需要休息。
其实完全可以直接开讲杜甫的三首诗歌。但我还是花了很长时间,准备了这一堂课。“先天下之忧而忧”,在这个时代,给学生好好讲一讲杜甫意义深远。
唐诗单元我们会和一个个伟大的诗人进行对话,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将依次登场。我们能在他的诗歌中读懂他情感,同学们也许会好奇,老师为什么不先讲李白,再讲杜甫。毕竟李白年长杜甫11岁,又是“诗仙”,无论从年代还是从名气都应该先说李白,再说杜甫。理论上应该是这样,但今天我想做一个调整。原因有二,其一先讲杜甫也是与我们上一讲相互关联的,诗歌反映时代,诗人忧国忧民,和当下奋战在一线的人们何其相像?其二,从学习背诵的角度上来说,也是由浅入深,能在背诵杜诗的基础上,提前做好李白《蜀道难》的预习,这样学习起来才会更轻松一些。
学生更喜欢李白,这是我所知道的,如同我在少年时代一样。有一种情怀是需要在学生时代渗透的。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随着将来他们要走入社会,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呼唤更多的“杜甫们”。
“讲杜甫绕不开李白,讲李白不能不说杜甫。李白和杜甫是唐朝的双子星座。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的阴暗,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事实上杜甫在唐代诗名并不大,根本无法和当红明星李白相比;李白还是他的偶像呢,他可是李白铁杆粉丝。
学生听得饶有兴致。
我梳理了初高中一共要学习杜甫的9首诗,他也历来是古诗词鉴赏、名句默写出题的重要诗人。所以,我们在这一册书第一次接触他的时候,有必要给大家做一个详细全面的介绍,加深大家对杜甫的了解,提升阅读品析诗歌的能力。
接下来,我给学生看了我去杜甫草堂拍的照片。然后将杜甫不到六十年的时间分成四个阶段给学生们进行介绍,每个阶段会列举他们熟悉的代表作。为了提高听课的趣味性,我还会穿插一些趣事,让他们对诗人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
一、读书与壮游(公元 712年至745 年,0至34 岁),20 岁漫游吴越,应举不中。再漫游齐赵。在洛阳遇李白。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仗剑远游,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代表作《望岳》。在这一段经历中,我着重给学生讲了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是历史必须铭记的一年,两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相遇了,那就是李白与杜甫。人们把这两个人比做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的相遇,可见评价之高。惺惺惜惺惺,两个人性格截然不同,但却成了好朋友,一生相互牵挂。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飘逸诗仙,沉郁诗圣,实难分出高下。
二、困守长安十年(公元746年至755 年,35 岁至44 岁),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代表作《兵车行》。
三、陷贼(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杜甫虚岁45岁,在投奔新皇帝唐肃宗的途中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被迫做了伪官。半年后,他潜逃至凤翔,找到了唐肃宗,这一经历,被称为杜甫的“陷贼时期”)和为官(公元 756年至759 年,45 岁至48 岁)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代表作“三吏三别”《春望》《月夜》。
四、漂泊西南(公元 760年至770 年,49 岁至59 岁),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登岳阳楼》《登高》。
把握住这几个阶段,再解读杜甫的诗歌会更加容易。
杜甫在世的时候也顶多是个“二流诗人”,唐代人的诗歌选集中根本没有选录过杜甫的诗歌。正如他自己在诗中自嘲写到“百年歌自苦,未见有之音”。杜甫去世在湖南耒阳的一艘船上,43年后(813年)被孙子已回老家祖籍坟墓,有大诗人元稹写了墓志铭,白居易、韩愈、孟郊等大诗人推崇,杜甫地位逐渐提升。宋代词人秦观称杜甫为“圣人”,到明代杜甫直接被称为“诗圣”,这一称谓一直延续至今。
学习到这里,我问学生:赫赫有名的大诗人那么多,为什么单单杜甫获得这一“尊称”,杜甫到底“圣”在哪里呢?接下来我又引用康震教授的观点给学生做了介绍,具体来看有五个方面:
1.圣在忠君爱国,矢志不渝。
2.圣在关注国事,洞察实事。
3.圣在推己爱人,心忧天下。
4.圣在关爱妻儿,不离不弃。
5.圣在集成传统,开辟新风。
90分钟很快过去了,沉浸在杜甫的情怀中,我们师生似乎有个更多的默契和共鸣,这种感觉真好。最后我告诉学生,我希望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梳理让你对这位伟大的诗人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愿意去亲近他,解读他的更多的作品,丰富你的情感,增强你的社会责任感,圆润你的人生,为今后做诗歌鉴赏打下基础,为你们的漫漫人生路指一盏明灯。
我也动情地告诉他们:于我而言,我真的要感谢老杜,他让我知道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让我知道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让我在走进中年的时候,知道什么该坚守,什么该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