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名:扶摇直上
主角:赵泗嬴政
小说简介:穿越大秦,成为出海为始皇求长生药船队的一名船员...... 飘洋八年,终回故土,成为大秦第一位海归。 嬴政:可有仙山?可有仙人?可有仙药? 赵泗:无...... 始皇帝:无功而返,此乃死罪...... 赵泗:“臣有物要献!” 说罢,赵泗摊开一块破布,掏出几袋子皱巴巴的种子。 “陛下,此乃世界地图,大秦尚未四海归一,此乃红薯土豆,亩产千斤!此
关注微信公众号【海芋阅物】
回个书号【199】, 即可免费阅读【扶摇直上】小说全文
赵泗的璞玉光环是一种被动的类似于磁场的存在。
在没有明显利益冲突和敌意的情况下,赵泗周围的人都会产生正向情绪,同时身体也会受到璞玉光环的影响,加强身体的免疫能力,代谢能力,抵抗能力等……
始皇帝自然对赵泗没有什么敌意,故而受到璞玉光环影响。
下意识的认为赵泗是一个看起来比较顺心的小家伙。
刚刚二十出头的赵泗,相比较于年近五十岁的始皇帝,确实是个小家伙。
当然,也仅仅是给始皇帝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陛下,这些船员应该作何处置?”
踏上驾撵以后,始皇帝陷入沉思,陪在一旁的蒙毅开口发问。
蒙家兄弟深得始皇帝信重,蒙恬镇守陇西,几十万大军在手不必多说。
蒙毅掌朝政在内辅佐秦始皇,官拜上卿,深受秦始皇的亲近,外出陪秦始皇同乘一车,居内则侍从秦始皇左右。
被誉为忠信大臣。
始皇帝每次大巡天下,行程路线乃至于人手安排,基本上都由蒙毅全权负责。
始皇帝最后一次大巡天下,途中重病,又派遣蒙毅折返会稽代替自己祷告山川。
祷告上苍,谓之以诚!
若不是信重蒙毅,始皇帝不会把这样的任务交给蒙毅。
也正因为如此,蒙毅离开了始皇帝的驾撵队伍,始皇帝病逝沙丘,赵高胡亥才有机会隔绝内外,以假乱真。
蒙毅开口询问,始皇帝眉头紧皱,或许是想到了赵泗所说的话,始皇帝沉默半晌开口道:“加爵一级,单独备册,有验者开传遣返故籍,无验者核清籍贯,补发验传。”
验,乃秦朝的户籍证明,类似于现代的身份证。
传,乃秦朝官府开出的外出证明,有传方可外出,否则只能留在户籍当地。
秦朝外出,验传缺一不可。
只要不在户籍所在地,不管是没有验还是没有传,都可以直接押送官府。
始皇帝最终选择放他们归家,而不是让这群船员留下再试一次出海寻找蓬莱仙山。
“唯!”蒙毅领命,刚准备出去执行王命,却又被始皇帝叫住。
“赵泗留下。”始皇帝又开口吩咐道。
赵泗所说的各种各样的粮食还需要人来种植呢,这些新粮都是大秦从未有过的,谁也不知道怎么操弄。
“唯!”蒙毅再次应声,离开驾撵。
蒙毅离开驾撵以后,以秦军士卒接管船只。
船员皆被士卒带离船只,前往琅琊当地官府。
赵泗等人被安置琅琊当地的军营当中。
所有船员也都得到了他们即将加爵一级,回归家乡的好消息,显得十分振奋。
可惜秦朝严格禁酒,尤其是他们身处军营之中,不能举杯庆贺,但依旧有许多人宛若喝醉了一般振奋不已,甚至难以入睡。
所有人都很开心,毕竟他们九死一生跟随赵泗夺船出海,不就是为了这一刻么?
如果仅仅是想要活着,跟随徐福留在扶桑就能活着,而且活的还不错。
扶桑本地土著数目不少,徐福当然要重用自己的家乡人。
尤其是尚处于开扩期间,虽然条件比较清苦,但是资源众多,徐福毫不吝啬,除了给自己圈地以外,给留下来的秦人赏赐也不在少数。
扶桑本地的土著根本无法抵挡成建制的文明迁移船队。
秦人有铠甲,有刀剑,有劲弩,哪怕徐福带走的只是秦国微乎其微的军事力量,不算童男童女的情况下只有几百秦军。
但是对于尚处于原始社会的扶桑土著,依旧是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猛龙过江,不外如是。
留在扶桑死亡的概率远比夺船出海的概率低的多。
他们愿意跟随赵泗再次出海,金手指是一方面,赵泗从小就深得童男童女信任是另一方面,真正的原因还是对于家和对于亲人的渴望。
军营晚上严禁喧哗,漆黑的夜幕笼罩,却少有人睡去。
赵泗百无聊赖的躺在大通铺之上,看着漆黑一片的屋顶。
“兄,我明天就要回家了!”荆轻轻的戳了戳赵泗的臂弯开口说道。
荆的验没有丢,而且清楚记得自己的籍贯,秦朝的官府执行力也很快,今天就给荆开出了新的验传,并且贴心的准备了路费干粮,荆明天就可以动身上路了。
“嗯……”赵泗敷衍的回答了一句。
“兄呢?兄还从未说过家在何方……”荆不想和赵泗断了联系,有很长一段时间,赵泗是所有船员的主心骨。
赵泗不仅是他们的船长,也是他们归家信念的支撑。
“我?我多半回不去。”赵泗笑了一下。
船员可以回去,他未必能。
首先,他是船长,是主要关系人。
其次,红薯土豆玉米以及各式各样的农作物都需要人来负责种植。
最后……赵泗并没有前身的记忆,一丝半点也没有。
甚至于最开始穿越,他连别人说的什么以及怎么和别人交流都不知道。
古语和现代语言的差距太大了。
好在他刚穿越就在出海的大船之上,周遭大多都是惶恐不安的孩童,赵泗才得以缓缓融入。
“这是为何?”荆愣住,忽然想起来,所有人都爵加一级,但是赵泗好像没有。
“徐福抗命,兄不惜以身犯险……却连个爵位都无,更不能归家……”荆还没说完就被赵泗用胳膊肘戳在肋骨之上。
“出海遇到了什么事情总要有人汇报,红薯土豆玉米总要有人栽种,我未曾加爵是因为我的功劳不好论定,至于尔等爵加一级,也只能算是不负王命归秦的功劳,等到红薯土豆玉米种出来,你们应该还有封赏,我的封赏想来会在那个时候一并下来。”赵泗开口说道。
赵泗相信始皇帝不是一个小气的人。
该来的封赏总会来。
只是赵泗的封赏太过于难以界定了。
红薯玉米土豆种出来,功劳肯定不小。
但是现在不是没种出来?
只凭空口白牙没有实证,该作何封赏?始皇帝肯定不会脑袋一热凭借自己一句话赏自己个上卿当当。
听完赵泗的回答,荆这才安心下来。
而另一边……行宫之内。
始皇帝摩挲着手里的红薯土豆。
赵泗献上来的小包裹里的东西都被清洗干净一并被始皇帝收藏。
世界地图则直接摊开在案几之上,
玉米辣椒等也摆在一旁。
红薯土豆,明明两个貌不起眼的东西,始皇帝竟然盘出来了和氏璧的感觉。
他当然希望,这其貌不扬的东西,真的如同赵泗所说亩产五百斤,这样一来,大秦有一些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把玩许久,始皇帝忽然想起来了什么,又将目光放在了红彤彤的辣椒上面。
味辛辣,极佳,食之甚美!
始皇帝想起来赵泗的评价,甚至于不难看出,比起来红薯玉米土豆,赵泗更加看重这个名为辣椒的香料。
始皇帝内心微动,忽然升起来了尝一尝的想法。
关注微信公众号【海芋阅物】
回个书号【199】, 即可免费阅读【扶摇直上】小说全文
始皇帝当然不会亲自去尝试一种未经验证的新食物。
中车府令赵高自然成为了试吃员。
赵高并没有犹豫,果断将红彤彤的辣椒整个吞下。
然后,肉眼可见的整个脸都涨红了起来。
生吃辣椒的爽利不是一般人敢体验的,尤其是这个时代大多数香料以麻辛为主,而像辣椒这般纯粹的辣的食物少有。
就是一种干脆直白的对味蕾的刺激。
辣,是痛觉,而非味觉。
赵高愣是没吃下去,不敢吐,不敢嚼,不敢咽。
“吐了吧……”始皇帝注意到赵高蚌埠住的表情摆了摆手。
赵高这才将嚼了一半的辣椒吐出,缓了许久才发表自己的感想。
“陛下,此物味辣至极,许是用来调味,直接食之,常人难以忍耐。”赵高这会感觉嘴巴辣的麻木,想来应该是已经肿了,只是自己看不到。
赵高看不到,始皇帝却能够看的到。
哪怕以始皇帝的严肃都忍俊不禁,不过作为表情管理大师,始皇帝只是轻笑挥手:“退下吧。”
赵高着急忙慌的退下,虽然已经把辣椒吐出来,可是现在感觉嘴里在着火,他要喝水!
赵高离去以后,始皇帝看着红彤彤的辣椒想起来赵高肿胀的嘴巴脸上的笑容却收不住了。
好在,是赵高先吃。
“味辣至极……”始皇帝脸上露出了沉思。
最后没忍住,但是想起来赵高的窘态,只是轻轻掰下来一小点放入口中。
“嗯……”
没多大一会,始皇帝就将口中的辣椒吐出来。
纯辣,不香……
对于新物种的好奇到此为止!
……
翌日,朝阳初升!
琅琊当地的官府再次忙碌了起来。
虽然刚刚回归的船员有四百多人,而且大多数船员的验已经丢失,就算没有丢失的也因为年龄的变化导致验需要更新。
但是不得不说,大秦的行政效率真的很高。
一个上午过去,已经有一批大约一百多人的船员拿到了新的验传,领取了干粮路费以后和赵泗一一告别准备归家。
一个下午过去,大部分人也已经领好验传可以离开了。
不能离开的还有几十个。
这群人很麻烦,他们大部分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籍贯所在。
跟随赵泗夺船出海的大部分都是和赵泗一同长大的童男童女。
有的孩子还记得自己原来的籍贯,家庭住址,家人姓名,在大秦这个致力于落实人口记录的时代,只要记得这些东西很容易找到自己原来的家。
基本上只要是统计在册的百姓,不管是搬迁,分家,死亡,亦或者其他情况,当地官府都有记录。
而要命的是,有一批孩子因为种种原因,长大以后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籍贯,甚至有的孩子连自己原来的姓名都忘了,有的则是隐隐约约记得自己家在哪个郡。
他们渴望归家,可是少小离家,到了如今,那个本是支撑他们横渡大海的信念,回过头来才忽然发现,他们早已经忘了家在何方。
赵泗也在登记籍贯,获取新的身份证明。
因为他的验早就丢了,打穿越的时候就没有验这个东西。
更不知道自己家在何方何处……
“籍贯?”吏员公式化的询问。
“忘了……”赵泗老实的回答。
“当年出海的时候遇上了风浪,撞了脑袋,全忘了。”赵泗补充道。
吏员皱了皱眉头,尔后将赵泗的名字登记下来开口道:“你这般情况要稍待些时日。”
赵泗的情况并不是极少数,有很多船员都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籍贯,让他这个穿越者显得有些平平无奇。他只是相比较于其他船员,忘的更干净一点。
回去之后,有很多船员都在收拾东西准备回去,也有很多船员看起来已经收拾好了,专门在此等候赵泗。
“兄!”一个船员把住了赵泗的手臂。
“走吧!”赵泗一脚踹在他的屁股之上。
一一告别,一一离去。
有人欢喜,有人啜泣,有人不舍。
因为金手指和心理年龄的双重因素,赵泗从小就是绝大多数船员们的主心骨。
乃至于后来夺船出海,更是成为了他们的意念支撑。
在陌生的地方,在大海之上,唯有赵泗值得他们托付生命。
“兄!”黑瘦矮小的荆也站在了赵泗面前。
“走吧!”赵泗揉了揉荆的脑袋。
“兄,我打算留一段时间。”荆笑嘻嘻的坐在赵泗的床榻之上。
“不回家了?”赵泗皱眉。
“我家中尚有兄弟在,我已经写好家书,由驿站送出,我想跟兄一起。”荆开口道。
一个又一个人离开了,荆知道赵泗可能要去咸阳城。
而且他也知道,赵泗已经不记得自己的家在何方。
漫长的归家之路他们已经在赵泗的带领下走完了,荆想再随着赵泗走一程。
“咸阳城人生地不熟的,总得有个体己的照应。”荆拍了拍床榻指了指一边摆放整齐的坛子。
“而且之前答应送大伙回家的,这件事总不能让兄一个人做。”
赵泗看向摆放整齐的陶罐,眼神略显暗淡。
陶罐之内,皆是骨灰。
没办法,海上航行,最怕瘟疫,况且路途遥远,只能火化,留不下来全尸。
每个陶罐上面都记着竹签,记录好了对应的籍贯,陶罐下面压着他们生前穿的衣物以及平时用的物什。
当然,也有一些是不记得籍贯具体在哪里的,只要求赵泗带他们回到大秦以后入土为安。
赵泗带走了船员降临九百,活下来的只有四百多,这还很大程度的归功于他的金手指。
而剩下的五百多人,却只留下了两百多个骨灰坛子。
还有一多半倒霉蛋要么是落水压根连尸体都捞不回来,要么是因为船只倾覆和骨灰坛子和船只一块沉在大海之中。
赵泗一开始对这个时代并没有太多代入感。
在扶桑的时候开扩虽然会死人,但并没有那么频繁。
反倒是被赵泗带出海的九百多人,这么长时间下来死了多半。
最要命的是这群家伙在朝夕相处之下,对赵泗极为信重。
一开始,赵泗只是想在这个特殊的时代留下属于自己的烙印,满足自己的冒险心理,完成一些前无古人的壮举。
船员们本身,也是被利用的对象。
后来,赵泗真的想带他们回家。
“是啊,总要送大伙回家。”赵泗看着地上剩下的的坛子。
这其中,有多半已经被归家顺路的船员带走,有一小部分实在没人顺路,亦或者是临死前已经忘记了具体籍贯的。
剩下五十多个骨灰坛子,等待着赵泗的处理。
或许是因为金手指的作用,赵泗的记忆力很好,每看到一个坛子上系着的竹签上写的名字,脑海里都能够浮现出相应的画面,仿佛那个人就真真切切的活在赵泗记忆之中。
关注微信公众号【海芋阅物】
回个书号【199】, 即可免费阅读【扶摇直上】小说全文
滞留下来不记得籍贯的人是个问题,也不能就此不管。
蒙毅仔细思索以后,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让这群人跟着赵泗一块去咸阳种地。
没办法,记不清籍贯也得开身份证明,不可能就因为他们记不清楚籍贯就让他们当黑户。
留在琅琊当然也可以,但是这群人说实话各个都是人才,领了新的验传归家的人都单独备册了。
毕竟他们是目前大秦境内仅存的拥有丰富远洋航行经验的水手。
以后如果有什么事情,还要单独抽调出来的,记得清楚籍贯的让他们归家是始皇帝的仁慈,记不清楚籍贯连自己家在哪里都找不到就压根没必要打散进入地方,还不如直接籍贯录入咸阳附近,日后征召抽调也省的麻烦。
另外,红薯土豆玉米三种新粮,这些水手大部分也都有一定的经验,最起码见过不是?
赵泗负责耕种新粮,总得有能用的人手。
至于出海归来的船只,自然被琅琊当地官府保留保养维护。
赵泗出海环游世界,人手不足工具不足,航行途中靠岸也没有正经的港口可用,以至于大部分船只都破破烂烂。
有些船只稍微修补都还能使用,却限于条件不足,最终只能遗留海外,分外可惜。
眼下十六艘海船虽然破旧,但是好歹能用,也是大秦目前仅存的具备远洋能力的大船,当然要妥善对待。
“海船妥善修复,另外于琅琊再行营建四艘海船,补足二十艘海船。”
“大巡未完,但农时不可误,你带赵泗一行折返关内,交付王贲,种植新粮。”
始皇帝一一吩咐。
赵泗献上了世界地图和航海图,对于大秦来说是一次新的开扩和探索,同时可以极大程度上丰富大九州说的实际理论支持。
大九州说于秦朝盛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秦一统天下以后,因为制度原因不可避免的继续向外扩张探索。
南北之地,加起来将近百万秦军。
若只是为了自保,脑子抽了才会在边境放置那么多秦军。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大秦的科技水平对于周边国家呈碾压状,北方胡人也是乱成一片,匈奴虽然已有崛起之势,但距离草原诸部皆称匈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不客气的说,大秦的边军再降低三分之二自保都绰绰有余。
最起码现在来看经济支出和收获已经完全不成正比,南北百万秦军,如今就像一个无底洞一般。
耕战制度成就了大秦,但又不可避免的将大秦推向了另一个深渊。
而九州说,很显然和大秦的耕战体系有所违背。
若按九州说,大秦一统天下,已经占据了天底下最为富硕的土地和疆域,其他地区皆为蛮荒之地,得不偿失,大秦的耕战体系崩塌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而大九州说能够盛行说白了就是契合了大秦的耕战体系。
跨过隔绝赤县神州的汪洋和高山以后,还有和赤县神州一般富饶的土地等待征服。
大秦南北齐发力,北边是草原荒漠雪山,南边是毒虫瘴气深山老林。
大秦已经正在尝试跨过南北的天然屏障寻找新的大州。
而徐福出海寻仙,或许也并不简单的是出海求仙,探索新的世界或许也是任务中的一环。
眼下大秦一统天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本就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例子。
而始皇帝又本能的察觉到大秦帝国的隐患,亦或者察觉到了商鞅法的隐患。
如果始皇帝是商鞅法坚定不移的支持者,压根就不会有天下一统以后大儒淳于越和法家代表人物李斯的朝堂斗法。
始皇帝自己本身也在不断的取舍当中,否则淳于越根本没有斗法的机会,更不会成为长公子扶苏的老师。
而李斯,能够从这次斗法中获胜,必然不仅仅是单纯的推崇商鞅之法,必然也主导了大秦律法一定的改革。
秦国以法家治国,但法并非一成不变。
律法也是一改再改,商鞅没那个本事制定出只要照本宣科一成不改就能让秦国一统天下的制度。
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人能够制定出来。
秦国每一次国君的更换,主政人员的更换,都会导致律法一次一次的补充修订。
甚至很多商君时期制定下来的法律到了现在李斯当政早已经面目全非,奖罚程度也区别甚大。
其不变的是耕战体系和吏治体系。
耕战体系保证了秦国的战争动员力,数量充足基础知识完备的吏员保证了秦国律法的执行和奖罚制度的执行。
而现在,秦国的耕战体系和吏治体系同时出了问题。
一统天下以后,可供征服的土地皆已纳入王土,可是有功之士太多了,等待着立功的人更多。根深蒂固的老成军功世家倒是渴望阶级固化,但是那些新兴的军功贵族明显有更多的渴望。
甚至于涉及底层有功将士的土地分配上也出了问题,因为原来秦国的本土良田都被封赏的差不多了,六国那里倒是有地,可是谁愿意把地分到国外去?
而相比较于耕战体系的岌岌可危,大秦的吏治体系早已经千疮百孔。
或者说,早在秦始皇继位初期吏治体系就已经开始不断爆雷了。
秦国令人称道的制度执行力是要靠大量的吏员来推动的。
故而,秦国吏治的最巅峰时期即为商鞅主政的时期。
尔后每一次土地的开扩本质上来说都是一次吏治的倒退。
人口和土地的增加付出的代价就是政府执行力和中央掌控力的降低。
只有花费大量时间重新在新土推行秦法,培养吏员,才能够弥补空缺。
始皇帝继位以后,出现成蟜判乱,昌平君反秦。
成蟜尚且声势不大,勉强在控制范围之内,昌平君反秦甚至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伐楚战争的失败。
二者反叛不可避免,但能够掀起如此浩大的声势就说明秦国的吏治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监察力度和中央掌控力度下降极为明显。
而在秦国一统六国以后更加明显,项家私兵,张良刺杀,会稽太守包藏祸心……
这都说明秦国的吏治已经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崩坏。
而这些,始皇帝都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出来,但他骄傲的认为,在自己的镇压之下,这些都不是问题。
耕战体系停滞?那就征服新的土地?
吏治倒退?那就花费人力物力继续培养。
十年?二十年?只要时间充足,他就有自信解决这些问题。
而赵泗这次带回来的东西,也相应的显得弥足珍贵。
不管是世界地图,还是三种新的农作物。
关注微信公众号【海芋阅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