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在喜欢过年

这几天跟着家人四处走亲戚,真的有点心累。每次有一些不太合心意的事情发生,我都要感叹一句,到底是谁在喜欢过年啊?

是以家庭家族为单位的掌权人,既得利益者。

我能理解。过年走亲戚是祖辈之间联系的主要途径。小时候物资匮乏,好酒好肉只能留着过年再吃,家家户户年纪相仿的哥哥姐姐也能聚在一起玩闹。长大之后,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往下数儿子女儿孙子孙女三辈人。平常只顾着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加上腿脚不便不会开车等因素,爷爷奶奶与他们的同辈人交流便少了,只能趁着过年这个时节聚一聚。

大部分情况下,父辈们在春节期间是话事人。在餐桌上指点江山,觥筹交错间满是教师的身影。从你家的小孩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到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过年不流行打击同辈人,于是个人自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情绪高涨。与此相应的,是通过对小孩的打压品尝到权力的甜美。"给叔叔阿姨表演一个节目"、"你看xx考得多好,你还有很多缺点"到比较极端的"磕头才能领红包",想要得到大人的奖励和表扬,小孩子只能妥协。但此时小孩子内心是不舒服的,不平等感在过年期间会非常强烈。

不开心的是哪些人呢?是权利金字塔的下层人,为了年味奉献自己的人。

男人是不配干活的,"哪里有男人干活的道理"。女人们为了年夜饭,从前一天开始忙活,整整一天都在厨房。不仅做饭,还得负责善后,洗碗擦桌子。有时候我觉得很累,想提议出去吃,但是大家又会认为"这不符合一直来的传统"。

传统?如果上一代不是这样的做法,但上上一代是这样的,那这一代怎样做才是维持传统传承呢?

家人团聚时的催婚催工作,本质上是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和从众心理。我是这么过来的,你也应该这么过来。我比你大,你理应听我的话。与别人不同,会被人家说闲话,我的面子往哪搁。这种情况在子女经济独立之后特别严重,经济独立意味着不靠家长供养,不用为了活着而讨好和忍耐,不用妥协。家长再也无法控制住孩子了。本来到了这个年纪,快退休了,就有空虚感,再来一个不能掌控的人,会特别焦虑,开始出现不安全感。一个不安全的家庭里,不安全感不会消失,而是会转移。从未经济独立的孩子身上,转移到退休后的家长身上。如果一开始是抱着"养儿防老"的心态与孩子相处,在后期,怕儿不养老的恐惧会吞噬头脑。越怕就越想控制孩子。某种程度上,回避型的孩子是焦虑型父母的成果。

太过在意他人评价的从众心理会绑架家长的行为。特立独行是不被接受的,会被其他人背地蛐蛐。大家聚在一起,话题只能是与大家都不同的人。不同才有谈资,才能消磨一下午的时间。中国人特别擅长分析,为什么不同,一定是有问题,家庭有问题,家长教得不好,家长怎么教的。大家都在说自己教出了特别的儿女,我的面子怎么办。我发现其实大部分的父辈都不太接受新事物,喜欢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里,其实所有人都应当学习一些心理知识,比如课题分离等等。

家长的固执如若不能改变,要想改善过年氛围和内容,只能进行权力交接。家庭权利的交接没有完成,子女的不平等感压榨感仍然会存在,过年依然会不欢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