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记得从你口中
说出再见坚决如铁
昏暗中有种烈日灼身的错觉
黄昏的地平线
划出一句离别
爱情进入永夜
我从来没从她的口中听到"坚决如铁"的再见,但却有进入永夜的"爱情"。
记录我与女人的故事。经历过的很多女人,都有对应的一首歌。但最先想起的还是这首<黄昏>。
从初二时的那个相遇开始,
到大学毕业很多年之后看到她结婚时,那次清晰地心如刀割结束。
那是一个自始至终被我视为"女神"的女生。而这样的一个位置,也似乎注定了10多年只是暗恋,虽然曾经真的可以不只是暗恋。
那年初二,对我来说够久远了。
与她的相遇是因为一个转头。
本来那次转头也许就是我在过往以及之后的无数个转头里的一个,不会留下任何印记。只是没想到那个转头会记了这么多年。
这不是那天的第一个转头。
记不清那天是晴朗的天,还是灰蒙蒙的天,
骑车上学,经过小区某栋楼的时候,感觉旁边有人,下意识地转过了头。
一个转头、一眼、一瞬,突然感觉世界消失了一样,没有了声音,安静了,停止了。除了她,周围都是亮亮地一片白。
那一刻,她那脸庞、她那小小的表情、她那马尾辫、那浅蓝色的自行车、那身休闲装……似乎永久地定格了。
从那一刻,开始觉得马尾辫怎么那么好看;
从那一刻,开始爱上了这款式的休闲装,以至于后来交往的女生只要穿这样式的休闲装,都让我很沦陷;
从那一刻,一定会特别注意路上、学校有没有这样的浅蓝色自行车。
哪怕是有一点跟她有关的东西,都觉得很开心。
细想来,后来交往的女生里,或多或少有她的影子。
历史在重演,或许是因为带着过去的某种遗憾……
我们住一个小区,我们在同一所学校,我们同级……
从那时起,不管上学还是放学,有时会故意慢一点,有时会故意快一点,总期待能看到她、等到她……
初中,
那时候不同班,楼上楼下,一个在楼东,一个在楼西。我经常下课就靠在能看到他们班的走廊,一直站到上课,只朝着他们班的方向……
高中,
我们住一个小区,我们在同一所学校,我们同级,我们同班,但最终没成为同伴。
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我成绩惨淡,只够上普通高中,我们不可能再同校了。在全区统一的志愿填报点看到了她,没有说话,只是看了她很久,在她不知道的位置……
最后,万万没想到我们上了同一所高中。
哇哦,真的是好兴奋。
还记得高一那时候,学校广播里经常播放的是<奔跑>,还有就是水木年华的<在他乡>。而我经常想起的就是她,想她是一件自动自发的事情……
如果有上帝视角,再去看看当时的自己,我想我与她的每一次交集,眼睛都是发光的。尤其是每次看到她的第一眼,我是来不及掩饰自己眼里的光的。
我记得有一次在班里看得出神,连旁边同学一直在盯着我,我都不知道。
等我"醒"过来,同学直接问我:你是不是喜欢……?
emm……我心里想,有这么明显吗?
高中的时候,拼命学习,不是自己突然觉醒要上好大学,而是觉得自己必须足够优秀,必须优秀才配得上她。
现在想来,一直处于这种念头中,就已经配不上了。
整个高中,我跟她一共没说过几次话。即使同班,即使一个小区,即使经常经常可以同路。我从没有主动说"一起走啊"。尽管这个想法在心里升起了无数次。
从高中到了大学,没有再继续同校。即使大学同校,以那时的我,我们的关系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大学期间,除了QQ,正是大家疯狂用校内网的时候(后来校内网更名为人人网了)。记得大学期间唯一一次与她的联系,就是在校内网上。
晚上,网吧,给她在校内网上留言了一段话,把对她的喜欢,隐晦地藏在了这段话里。这是经历了很多年、无数次的冲动,心里反复咀嚼了很多遍的一段话。
然后就是心里的忐忑和等待---是会接受、拒绝,还是会被当作看不见?
第二天再次去到网吧,登上校内,没有收到她的回复。
但是收到了她在我校内网上的赞和留言。而且,后面一段时间都有收到她的赞或者留言。
只是,
我却没有了后续,既没有再回复她,也没有去给她留言,也没有去点赞,再一次从她的世界消失了……
我怎么了?
我回看当时的我,
最终让我没有继续的,是我的自我认知--自惭形秽。看着自己,看不到自己哪里优秀;看她,哪里都好。
我不高、不帅、不会穿衣、没有本事……凭什么得到她?
"她应该适合什么什么样的人",我当时还把这样人的形象在脑子里描绘了一遍,总之我相差很远。
当时还有别的念头出来:
她没有直接回答我,只是在我校内网上的赞和留言,应该仅仅是出于礼貌?
那,如果一次是礼貌,连续的几天都有留下足迹、留言,还是出于礼貌吗?
如果当时的我不是把时间花在自惭形秽,花在脑袋里的翻来覆去,
而是关注于"我如何追到她"或者"我们如何在一起",或许后面的路完全不一样了。
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首先,目标结果定了;
第二,关注点放在了如何实现结果;
不高?OK,那么如何可以让自己高?如果身高无法解决,我可以不可以通过穿衣,让自己显高?我可不可以健身,让自己做到虽然不高,但是身材不错?OK,怎么做?什么时候开始?等等
不帅?OK,怎么帅?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怎么做可以帅起来?搞搞发型?换换穿衣风格?向同学请教?多关注时尚杂志?等等
没有本事?我觉得怎么才算有本事?我想有什么本事?我怎么达到我认为地有本事?有哪些是我目前就可以开始的?哪些是我需要有些基础之后才可以做的?目标定好,规划起来
如何让我们的每一次对话都有趣?
虽然不在一个地方,不在同一所大学,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创造机会见面?对于见面我需要做哪些准备?为了我们的感情往前走,每天我可以做些什么?等等等等
这样一次视角的转化,是不是就完全不一样了呢?
另外,当时我没有了后续,还有原因是我不敢真实地面对自己的需求---我是非常想跟她在一起的。
然而大脑编织起的困难、恐惧、恐慌和可能会面临的尴尬,让我有意地去忽视和放弃了自己真正想要的。说白了,我害怕失败,接受不了失败(一个巨婴在维持自己的全能自恋---不做,全能感被维持了;做了,失败了,全能感被打破了。我的大脑编织着困难和恐惧,在劝说着"我"放弃,以维持全能感)。
看看我给自己编织的东西:
如果我将喜欢说出来,直接被她拒绝?
如果我去她的学校找她,她只出于礼貌的应付?
如果当时还被她同学看到说"有那么多男生追你,又高又帅的,你不会交这样的男朋友吧"?等等
只是就算这些"如果"都成真,又能怎样呢?
另外,既然这是一种"如果",为什么不去看看另一种"如果"?
我表白,她接受;
我去找她,她开心到跳起来;
被她同学看到说"哇哦,看到你们俩好合拍。看到你们,我们也好想谈恋爱啊"。
哪一种"如果"是我想要的?为什么不去选择我想要的呢?
为什么不在当时就选择我想要的呢?
再继续看下去,我发现,
比起与她在一起,我更爱的是"维持自己的全能自恋"---不去做任何改变(因为变和努力,会面临着失败),只用头脑编织着"虚假幸福、虚假舒适、虚假现实"的全能自恋。当哪一天发现事实并不是"编织"的样子的时候,最后还要说一句:"这样也挺好啊,当初就算……也不一定……"。
这就是我的剧情和模式。而这样的剧情和模式,此时此刻依然存在。
可怕……
我们再有联系就是大学之后了,偶然一次看到她与当时男友的合照,不是我编织出来的"她理想男友"的样子。
再后来就没有什么联系了。
再后来,就是工作之后的某年回家,看到小区里结婚彩门上写着她的名字。
从没想过,这么多年之后竟然还会有那么清晰地心如刀割……
尾声与结束:
最后的最后,再次回看,只有感恩与祝福,还有带着爱与这段过去做一次认真的"告别"--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
(回看过去,不是奢求改变过去,而是更好的思考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