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修》读书笔记
感谢杨老师相赠王琼老师(茶修首倡者)的亲笔签名、首发书籍,特别荣幸、开心成为第一批读者。
封面为王琼老师标志性IP行茶坐姿,无论何时何地看、无论看多少遍,都会被其由内而外的美感深深吸引、打动、潜移默化的影响。
触摸到书的那一刻,硬质封皮、微泛黄、手感恰到好处的光滑激发起内心里的对纸质书所有的期待和满足感,正文里字体大小、颜色、间隔适宜,彩图搭配着要文,在周日个人专属的闲暇时间里,一边用王琼老师的行茶十式泡杯梅子味十足的生普,一边手里捧着书籍阅读,安静、舒适、不急不躁,身心都得到了十足的放松和享受。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理论和案例结合、通俗易懂的一本茶修教科书籍,书里大纲分明、调理清晰的讲述了王琼茶人的茶道哲学、茶修方法、茶修精神,初次接触王琼老师茶修的爱好者,建议结合相关视频或线下茶学堂课程效果最佳。
「理论精髓」
行茶十式
行茶一式:主客行李
行茶二式:备茶
行茶三式:温器
行茶四式:投茶、摇香、闻香、传嗅
行茶五式:温杯
行茶六式:润茶
行茶七式:泡茶(观、止、行)
行茶八式:分茶
行茶九式:请茶
行茶十式:品茶
茶师十律
茶席六要
茶修十礼
「佳句欣赏」
借茶修为、以茶养德。
我一直在寻求一种方式,试图把茶的能量导入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让素有我们相信且期待的美好,变味可触摸的现实。
秉承“精、行、检、德”的茶道精神,总结出:
茶修精神:和、静、通、圆
和——自和 人和 太和
静——静心 静处 静慧
通——通明 通达 通泰
圆——圆一 圆融 圆满
茶修宗旨:借茶修为,以茶养德
茶修理念:日日行茶,时时修持
茶修美学:生活艺术,生命质感
茶修哲学:能量在心,技艺在手
围绕“借茶修为、以茶养德”的宗旨,首先从可视化的仪轨标准入手,再到行为规范及精神向导,重要的是借助“茶”这一载体,把对行为和德养的修炼境界提炼出来,并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论。
一直对“年轻人也可以爱上一杯传统的中国茶”持乐观心态。
当他们在课堂上践行了茶礼,进入了规矩,体验了秩序,获得了安顿之后,年轻生命所迸发出的鲜活思考...
止住了自怨自艾,就生发了自信和力量
止住了喋喋不休,就盛发了倾听和同情
止住了口若悬河,就盛发了冷静与洞明
止住了妄加评判,就生发了理解和尊重
止住了急功近利,就生发了专注与从容
口容止,不是语言的尽头,而是思想的开始;心容止,不是情绪的尽头,而是至善的开始。
当我准备泡茶时,一落座,世界就安静下俩,眼前只有茶,只有我自己。
创业让我心力交瘁,成长的压力逼着我一刻不能停歇,但是茶修让我生出满满的安全感,我对未来没有那么迫切了,因为我知道,过好现在的每一天,智慧和强大一定会赶在我变老之前到来
可能每个人都曾听过这样的建议——跟着心走,跟着感觉走。其实,细细想来,我们需要建议时往往是陷入困境时,此时的新十混沌的、迷茫的,甚至是冲动的、失控的,此时的心如何能做主人呢?所以,我们要做心的主任,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多人共饮成妙境,艺人独饮无空盈。
不要给自己设限,不要告诉自己从没有舞蹈过,蹒跚学步的儿时我们都跳过,那是童真的模样,无比自在......
茶不是宗教,却是我一生的信仰。
踏实感,是最好的助眠方。
「个人感悟」
有感于采用行茶礼节、仪轨、仪式感泡茶时,品尝体会到的香、醇的美好茶汤和书中少儿、成人的案例分享:
美,是经过思考、静心设计出来的,拍摄也一样;
人,需要被引导、被设计,自我约束、自律后感受到事物、事情的美好,不加约束、不加节制的放养,会失控、失去美感。
有感于行茶十式的严肃性
不能被外在的仪式、高雅的环境、交流者的强大履历等所有客观因素所干扰,而更应该是心容止的打开、吸收、鲜活地思考、从容地飞翔。
有感于六大茶类的记录
茶修记录详实、专业的功底,深深值得借鉴、学习。
有感于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中学语文学习古诗词,应试中的我完全无法体会到诗词的美感、意境,直到成长慢慢有了人生理解,才逐渐可以领略出真情流露下的创作的美感。心疼应试中的每个孩子,学校应该组织理论和实践结合,这样比单纯的做作业效果会放大千倍。
有感于书中华丽辞藻
本书中处处体现出作者的深厚文学功底、社会阅历的思考和总结,从而可以提炼成给读者铺面而来的华丽辞藻,震撼之余,个人认为第一章的理论结论如何能够和实实在在的小故事之类的结合表现,会更加具有阅读的沉浸感、画面感、增强理解力和吸引力。
有感于近期工作同事的事件和茶修的结合
包容、容纳过后的个人观点陈述、身行力践的引导,从而和他人、他事的和谐共处,不是带有偏见的自我沉醉和远离。茶修,修一种和,包容中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