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iation between Anti-Dementia Treatment Persistence and Daily Dosage of the First Prescription: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Neuropsychiatric Practices in Germany
抗痴呆药物的依从性与日剂量的关联:一项来自德国的神经精神诊疗实践的回顾性分析
中医有句老话叫“效不更方”,对西医也适用。效不更方,其实有两层含义:对医生来讲,如果疗效达到预期,那就维持现有治疗方案不变;对患者而言,如果当前药物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自然更能坚持用药。虽然痴呆目前还无法治愈,但是药物可以控制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一旦明确诊断,药便不能停。患者能否坚持用药,即依从性的好坏,对疗效影响很大。
这篇2017年3月29日刚刚发表在《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杂志上的文章,想通过电子医疗信息数据库的回顾分析,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不同药物、不同日剂量与依从性是否有关联。
从德国175家神经精神诊疗中心筛选2005年到2016年间、60岁以上新诊断AD、初次处方抗痴呆药物的患者,总计15503例。其中4416例使用美金刚,2442例使用加兰他敏,5669例使用多奈哌齐,642例使用口服卡巴拉汀,2334例卡巴拉汀透皮贴剂。以初次处方的日期为起点,追踪之后12月的用药记录,分析不同药物、不同剂量与依从性的关联。
结果显示加兰他敏、多奈哌齐、卡巴拉汀的不同日剂量的依从性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有意思的是,20mg美金刚的依从性(94.5%)显著优于10mg美金刚(76.9%)。而且20mg美金刚94.5%的持续用药率在这项研究的所有药物中也是最高的。作者认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20mg美金刚改善认知的效果比10mg更强。数据来自真实世界,更符合临床实际情况。
看了这篇文章,我不禁想到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药物的疗效不单与作用机制有关,还和剂量有关。好药,如果剂量不足,一样达不到应有的疗效。医生和患者常有一种观念,好药要留到最后用,否则到时无药可用怎么办?但试想一下,在药物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阶段不充分使用,而非要等到病入膏肓才用,此时的药物又能发挥几分作用呢?
正所谓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治病不就是防微杜渐的过程吗?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文献出处:J Alzheimers Dis. 2017 Mar 29. doi: 10.3233/JAD-170091.
2017.4.28 养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