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开始了自己的读书计划,下定决心,放下手机,将自己的眼睛投入到那片静谧的书海当中。以前,读书或者说看书,只是单纯的喜欢而已,觉得累了压力大的时候,选择这种让束缚的心态很快平静下来的娱乐方式;或者,仅仅是想看书,觉得无事可做,才拿起久久未曾结束的小说或者散文,顺便在纸上写写画画,把干瘪了一段时间的内心重新丰盈起来。终于,现在读书,有了新的目的,那就是给可爱的宝贝做榜样。只有自己做到了,孩子才更容易模仿,进而自然地喜欢上这种生活方式。另一个目的则是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书,书中都包含哪些内容,我只能想到亲自去读一读,才能更好的区分,哪些书适合孩子,哪些书虽然经典却含有不适宜小孩看的内容。
在‘看书’的体会中,我既不是谁的忠实粉丝,也不是那种脑子容易顿悟,读过之后就对我有多大影响的人。仅仅是一只业余的不正经的书虫而已。偏爱三毛,喜欢胡塞尼,喜欢书中体现人最真实的一面,包括善良和丑陋。仿佛看到了生活中各种角色的心里路程,即使这些都与我无关,以后也不会和我有关。书中的人物故事结束,而自己的故事该怎样进行下去,这是我思考的问题。
我不曾有拿笔的冲动写下故事结束的读后感,直到遇到了它。就是这本《皮囊》让我的眼泪从眼腺慢慢渗出,不停地在眼皮里打转,让我在睡之前一直心绪不宁,成长的经历历历在目。读之前,单看书名,浅薄的见识一闪而过,不就是又一本社会的勾心斗角,又或者厚黑里人与人之间手腕权利的角逐。所以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我首选。读过之后,居然急切的想写点什么,想给大家推荐这本书。鄙人读书不多,文采很LOW,依旧想费点心思,花点时间自省。
《皮囊》,作者蔡崇达,82年生人。该书是2014年出版的,还很年轻。作者妥妥的农村原生态家庭出身。或许正是作者早早面对了疾病对一个家庭的毁灭般打击,在医院不得已目睹各种生死离别。这种生活反而让作者更能冷静,客观看待现实。作者的世界没有一点掺假。《平凡的世界》代表着上个年代的生活,而这本《皮囊》也把我们这个年代赤裸裸揭露出来。现在经常看到新闻讲到原生态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什么是穷人思想,尤其是农村孩子怎么能成功的摆脱源于家庭出生的那种自卑的心里。两个阿小,一个文展,一个厚朴都能让我看到自己和朋友的身影,因为我也是农村长大,吃着原生态家庭的食粮。越是想摆脱,越想挣脱某种力量,这种力量就会像紧箍咒似的将你束缚地越紧。
读这本书,感觉走进了自己的另一个世界,自己不想提及的事情或者来不及去想清楚的一些问题,都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在小孩的世界里,充满很多幻想,这种幻想像童话般的故事让他们天真无邪。一旦这种幻想一直持续到成年,全都变成了欲望与空虚。除非我们有能力把他们转化成梦想,并踏实的转变自己的行动,怀感恩的心改变自己,不变初心。
前几节,吸引我读下去的原因是我的家庭也曾遇到类似的经历,我相信也有很多家庭都和作者一样面临过同样的问题。家里需要的支付费用,有孩子上学的学费,有在床上躺着面临生死边缘亲人昂贵的医药费。收入几乎微乎其微,就像作者所说,即使是再殷实的家庭都会被掏的所剩无几。家里时常会有绝望的争吵与哭泣,而过后又相互打气,一切都会慢慢变好。人走后,也逐渐开始相信神明的保佑,上天的庇护。这些只有感同身受才能理解作者描述的是那么实在。
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和家庭教育是息息相关,身为一个母亲,这也是我更关注的是原生态家庭教育对塑造孩子的影响。从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我仿佛看到儿时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不停的出现在自己眼前,思索着我们大家都变成了什么样子和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现在的社会,已经极大的满足了我们的物质需求。很多都是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唯有精神的追求才能更好的塑造下一代。这本书揭露我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困惑。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想要成为改变世界的人,又为何会陷入自己想象当中的世界无法自拔。最后一味的向生活妥协,过着自己不想过的生活。总是自怨自艾,却没有能力放下踏实的脚步。
以前的我,害怕考试,害怕失败,害怕别人的否定。无形之中给自己套上了一层密密的薄膜,勒的自己喘不过气。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很失败。现在找到了原因,每每做事总是在没出发之前,就想到自己的失败,杞人忧天,终究一事无成。欣慰的是,有时候改变或许还来得及,也很感谢这本书给我带来质的理解。家庭教育无形之中塑造孩子品性,希望用好的行动来影响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