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让那些熟悉佛教的人指出佛法最重要的两个教导,他们应该会说空性与四圣谛。若你更进一步的请他们在此二者中选择一个最核心的原则,他们兴许会迟疑,但大多数人会将空性置于优先地位,理由是四圣谛可用来对治心理问题,空性却直指事物的本质。
事情并非一向如此。佛陀本人给了四圣谛更高的地位,了解其原因尤其重要。
当佛陀公式化他的教导,他说他只教导两件事——苦与苦的止息(中部22;相应部22.86)。将之展开便是四圣谛,苦的定义——执取,苦因——无明与渴爱,苦的止息源自于苦因的断除,以及导向苦灭的灭苦之道。
至于空性,佛陀只提及了寥寥数语,但空性的定义(相应部35.85)却与佛陀经常提及的另一个教导密切相关。那就是被广泛熟知的三特相(三法印)的教导,只是佛陀本人并不称其为三特相,而是三辨识:无常的辨识,苦的辨识以及无我的辨识。
当他阐释此三种辨识的时候,他说如果你以无常的角度看待造作的事物——一切事物都依其因缘而造作,你同时也会看到它们是苦,而因为他们是苦的,所以不应将其当成我或我的。
他教导此三辨识的目的在于将它们用于苦与苦因,从而培养对贪爱执取的目标以及贪爱执取本身的淡然。
这样一来,三辨识的职责就在于协助四圣谛:遍知苦,断除苦因,修习灭苦之道从而证知苦的灭尽。换言之,四圣谛与其职责提供了三辨识的内涵,也定义了它们在修行中的角色。
然而,经历了时间的长河,三辨识被称为三特相的同时,它们也演变成了另外两种形式。
首先,它们变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用以定义事物的本质:因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所以一切都没有自性,因而也都是无我的。
第二,因为此三特相被定义成了究竟的真理,所以他们变成了四圣谛得以成立的根本原因。
这种角色的转换使得四圣谛也同样被曲解。即便佛陀将苦定义为一切形式的执取。
现如今,执取与苦之间的关系却被诠释为:因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所以将无常的事物看成恒常不变的并对其产生执取导致了悲伤与失望。
而贪爱的根本原因——无明,尽管佛陀将其定义为不了知四圣谛,现如今却被定义为不了知三特相(三法印)。
人们因不了知事物的无我、无自性的真相而贪爱执取。如果他们可以直接的亲身体证这个真相——这已经变成了正念禅修的目标——他们就不会再执取,从而止息苦。
如上所述,三特相内在含义的转变,使其地位提升到了四圣谛之上并主导了当今的主流佛教。
一般来说,当写作者提及正见——佛陀将其定义为以四圣谛的模式观照事物——的时候,话锋会马上从四圣谛转换到三特相,以此来解释执取如何苦。
执取不再直接等同于苦本身,而是因其将无常、无自性的事物看作恒常不变的导致了苦。
即使是那些不承认四圣谛的真实性的老师——他们的理由是,因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所以没有什么无处不在的、适合所有人的真理——依然将无常的原则视为精准的解读事物本质的究竟真理而接受它。
佛陀他所讲的无常苦无我,它应该是要在四圣谛的框架下面来理解它。
也就是说四圣谛它是一个更高的准则,无常苦无我是四圣谛里面的一个意涵它的发挥,这是佛经里面,佛陀它讲到的『四谛』,它框架了所有的佛法,『四谛』它像是大象的脚印一样,它是动物会留下脚印最大的,所有的动物留下的脚印都能够放置在,容纳在大象的脚印里面,他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四谛』是佛法的最高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