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两个小天使,老大和老二。俩姑娘相差两岁零10个月多。
记得在老大出生上幼儿园时,我给老大说过,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包涵。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我也在摸索着往前走。
还记得我家老大,是四岁多,开始被我们有意识的引导,每天要完成一些固定的事项,比如阅读故事、跟读英语的pad,还有就是每天学习1个汉字,再慢慢增加。让她知道每天有哪几件事情必须完成。
等到老大上小学一年级前的夏天,我们开始把每天的计划加量,上午、下午、晚上,和孩子商量一起安排时间。一开始采用的方式是按照时间段严格执行,按照小时为颗粒度。其实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孩子第一开始把专注度提升起来,让孩子在一件事情的完成时间上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同时希望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建立。
事实证明还是有效的,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基本上老大的学习和日常安排,不太需要爸爸和妈妈的管理,有的是调整与沟通。比如在学习上加项、减项、调项。计划是从时间管控到结果管控,让孩子增加自己的自主权,就是当她因为特别发生的事情影响到计划实施的时候,她有权限去做调整或者后补。比如今天突然在学校要帮班级做事,要晚回来,那么她回到家后会对计划做调整。
计划的实施,相对于一个学生来讲,是比较枯燥的。每天就那几件事情,我们一开始采用了一三五、二四六间隔事情换着做,比如隔一天背诗,隔一天画画等等,就是保护孩子对于计划实施的感觉,带来一些成就感,建立完成带来的满足感。同时做父母的减少催促,多鼓励,不要一下子拔得太高的高度,不要严苛。采取嘉许引导的方式。比如:我们在孩子学习数学算式这一块,当孩子会加减的时候,每天就给孩子规定了就做5分钟的速算,但是我们争取这个5分钟是全力以赴的5分钟,是每天比前一天更好的5分钟。从5分钟20几道题到30几道到60几道到100道,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后孩子发现,每天在数学上面,拿出5分钟预习复习,拿出5分钟算题。搞定,又快又有成就感,另外还可以把时间留出来给别的项目。
总的来说,通过做计划,做小颗粒的计划,做多样化的计划,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和别人比,只和自己比,不建立焦灼的感觉真的很重要。其实我现在反而比较享受孩子每天在自己按照计划进行,所有的事情有条不紊的自然发生。我只需要偶尔在计划的时间和内容上做做调整。
拉了拉孩子的计划的单子,一看也是比较丰富。
1.现在是每天阅读英语pad 45分钟左右(每日);
2.每天练习数学,5分钟,挑战答对数量(非周末);
3.每天一首古诗抄写一遍,要求字迹工整,同时必须背诵,用记忆曲线复习之前背过的,自己百度查询解释,基本上20分钟(每日);
4.英语音标,现在48个音标已经学完,每天复习两个,每天就是复习,基本上5分钟(非周末);
5.语文阅读理解一篇,基本上5分钟,成语词典,阅读5分钟(每日);
6.全球通史,阅读10分钟,不强调阅读数量(每日);山海经,阅读译文10分钟,了解神奇的事(每日);
7.写自己编的小说,10分钟(每日);
8.写日记,10分钟(每日);
9.跳绳,跳绳每天两组,每组一分钟100下,慢慢增加练习,基本上5分钟;
10.平躺举腿,每天做两组,一组一分钟尽可能的多举,基本上5分钟;
11.打坐数息(200个呼吸),基本上10分钟;
12.轮滑,每天和同学滑50分钟;
12.滑板每周一次练习(每周周末时间)
老二在上幼儿园,计划也已经开始了,每天英语跟读,每天三个汉字,每两天背诵一首诗。
当然在计划的量的事情上,会和孩子经常做沟通,累不累,有没有自己想调整的地方,有没有自己觉得难的地方,鼓励孩子表达想法,和孩子一起修订计划。第一次做爸爸,自己学着摸索着女儿的教育,以此文做个小小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