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陪孩子写作业,大人急到送医院”的朋友圈火了。据说陪孩子写作业到五年级,然后心梗住院了,做了两个支架。想来想去命重要,作业什么的就随他去吧。
底下的评论更精彩:
有的说:十减去二等去三,原来数手指把另一只手数没了;
有的说:找到组织了,感动,每次写作业整个小区都是我的咆哮声;
有的说:我是老师也是妈,总感觉从没教过比我儿子更蠢的学生,气急了就揍一顿;
有的说:二宝两个月,不敢辅导大宝作业,怕回奶。已经把大宝送辅导机构写作业了,起码保证全家都好好的;
有的说:婚前是淑女、现在是泼妇,老公说你起来我来,不一会,比我还大声。两人只能互为中场休息。
看到这里,有孩子的爹妈一定会心一笑;没孩子的也会想到小时候爹妈扭曲的脸而全身肉紧,《非暴力沟通》可能会给生无可恋的爹妈们或者焦虑的未来爹妈们带来一丝希望。
-2-
首先说什么是暴力。
上面的爹妈可能会说,只有打人、鞭挞、杀人以及战争才算是暴力,这些小事哪算暴力!
但《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与身体的暴力相比,隐蔽性、语言的暴力更为有害,更容易激怒受害者,使他做出暴力的反抗。我想告诉以上爹妈,当你的孩子长大后,不再屈服于你的强势,他的反抗会更加强烈。(初高中孩子们的家长不再辅导功课,不是因为孩子们自觉听话了,而是因为他们对爹妈的暴力已经免疫,或者他们的反抗家长们已经无法控制)。
《非暴力沟通》还告诉我们几个典型的异化暴力沟通方式,包括道德评判、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听起来很抽象吧?举个栗子:
“你太笨了!(道德评判)看人家小红,作业早做完了!(比较)我天天不得不给你做这么多好吃的,你让我太失望了!(回避责任)再不好好做作业,明天我就不让你玩手机看电视!(强人所难)”
这下清楚了,原来每天我们都在暴力沟通。
那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呢?
-3-
《非暴力沟通》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清晰实用的模型,就是“观感需求”四要素或四步骤,请大家一定要牢记这四字真言。
我们再举个栗子来说明如何应用这个模型。
假设您的孩子期中考试没考好,班级总共45人考了40名(还不错哦),怎么办?
一观
“观”就是观察。
需要注意的是要区分观察和评论,不要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要避免“总是、从不、每次、曾、经常、很少”这些词语,千万不要说“你每次都这么差、你总是不努力,你从不用功”。要尽量客观地观察和描述问题,我们应该说“你这次考了班级第40名”,不要附加任何批评或指责,甚至语气上的任何责怪都不应该有。
看起来简单吧,实际上保持平静、客观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最重要的一步,对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分析,是难以做到的。怪不得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二感
“感”指的是感受。
大部分的人这时会说,“我觉得你不够努力”,这是判断不是感受!
有的人会说,“我觉得我不够关心你”,这是想法也不是感受!
那到底什么是感受?
别着急,大部分的人真地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感受就是内心的感觉,《非暴力沟通》列了一个详细的感受词语表供你参考。
真正的感受就是:“我感到很害怕/伤心/灰心/生气/震惊/难过”,就这样说出来就好了。
有些人不屑或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尤其面对孩子、同事、下级,其实示弱不是什么羞于启齿的事情,在表达感受时,示弱反而有助于解决冲突。
三需
“需”即需要,是另一个关键环节。
我们要知道,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在于我们的需要。
只说前两个环节的结果,“你这次考了班级第40名,我感到很伤心。”言下之意,就是我们的伤心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
因此必须有这个需要的关键环节,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和自身的关系,表达我们的需要。我们要说,“你这次考了班级第40名,我感到很伤心,是因为爸爸希望你能够掌握学习的方法。”
挖掘内心的真正需要是实现非暴力沟通的核心,遗憾的是大多数时候,我们被情绪冲昏了头,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体会需要的作用也是逐步达成的。人的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相信自己的需要是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第二阶段“面目可憎”,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太大,变得恼怒;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责,我们的感受来自于自己的需要。
四求
“求”是最后一个步骤,表达请求。
我们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千万不要抽象难懂,因为我们将想要的回应讲的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
对着我们的孩子,我们避免说“反思努力”这些抽象的词,而要说具体请求:“你这次考了班级第40名,我感到很伤心,是因为爸爸希望你能够掌握学习的方法,你能把每门考试的卷子重新做一遍,对做错的题做出分析,找出是粗心、还是知识点不会、或者不够熟练的原因,看能否增加练习、提前预习、定期复习改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好吗?”
请求完毕,如果担心孩子的理解可能不一致,我们可以增加请求反馈。
这里注意的是请求,而不是要求,否则对方就会把请求当作命令,产生抵触。
这一步最核心的是,我们应该理解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他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求孩子按我们的去做,而是表达我们的感受和需要,用爱来沟通。
-4-
学会了“观感需求”的四字真言,我们就可以充分拓展升级改善与他人沟通了!
我们要学会倾听别人。怎么听?听什么?很简单呀,就是听别人的“观感需求”啊,是不是豁然开朗了。另外要记住倾听不是理解、不是同情、也不是分析,而是体会,认真体会别人的“观感需求”。
我们要学会表达愤怒,非暴力地表达愤怒。我们要在“观感需求”叠加“停”,即“停观感需求”。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我们的心情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而在于我们自己的想法,所以首先做个深呼吸停下来,不要被我们的情绪牵着鼻子走。然后“观感需求”,把每一次指责都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原来非暴力表达愤怒就是不愤怒,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而已。
我们要学会感谢别人。不是泛泛地虚假地呵呵呵,而是表达我们的“观感需”(对方做了什么具体事情、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的心情怎样),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
-5-
非暴力沟通的终极应用是与自己沟通、培养对自己的爱。
“我们只有背水一战,把这件事当成人生我们必须要做的几件事,才能成功!”多么熟悉的话语、多么励志的口号,听起来没毛病啊!
当表现不完美时,许多人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也不是命中注定要去服从“应该”或“不得不”的指挥,不论它是来自外部,还是来自我们自身。一旦顺从了这些命令,生活也就会失去乐趣。
为什么会自责呢?自责是对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
我们所需要的就是拿起非暴力沟通的“观感需求”四字真言,探索我们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一旦意识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的身心状态就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我们不再感到羞愧、内疚和沮丧,而开始体会到别的情感。不论他们是忧愁、失望、恐惧、悲伤、挫折感或别的——其目的都是推动我们去满足需要和追逐梦想。
没有什么是强迫自己必须做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满足我们内心的需求,所以快乐、投入、幸福、全力以赴地去继续努力才是真谛,只有你做一件事时感到快乐,才能全力以赴。
-6-
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不只是一种沟通方式,它是一种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爱别人、爱自己、爱生活,它认为这世界人人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还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提醒我们时刻关注事物的本质,即自身的需求,提醒我们时刻保持“观感需求”的思维,提醒我们去关注生命的美丽。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大善的人生哲学。
————
《非暴力沟通》译者阮胤华,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 B.Rosenberg),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获得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本书不愧是人生圣经,需要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有些地方还是十分烧脑的,特别适合在寂静的早晨一个人来读。
《无戒90天四期写作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