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本来就纷纷扰扰,
这些年来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使得大家获取信息和发出信息的成本几乎为0,
增添了更多的热闹和喧嚣。
人人似乎被迫内卷为卷心菜,不得一刻清闲,
似乎追赶,才能不被时代吞没。
在这种情况下,无事此静坐,成了一种奢侈。
有朋友告诉我,
她关注了好多整理、断舍离、极简主义方面的豆瓣小组、博主,
发现很多人和她一样,
都特别喜欢整理,喜欢断舍离,喜欢极简主义,
也许是在繁杂的世界中,
寻找一种秩序上的井然有序,
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淡泊宁静。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
汪曾祺给人的感觉,
总是恬淡平和,
一如他的文字,平常,不平凡。
他总是喜欢块然独坐在沙发上,
泡杯茶,点根烟,浮想联翩,
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清晰起来、生动起来。
这样连续坐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
他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静坐之中。
静思往事,如在目底。
心态平和,思维才能干净利落。
像现在这样,纷纷扰扰,信息洪水,
工作生活倒逼着每个人不进则退,
似乎没有时间去思考,
静思,成了一种需要去刻意锻炼的修养。
静气,不是呆板,逃避现实,
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
汪曾祺讲到,
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
他当年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
和三十几个农业工人同住一屋。
工人们吵吵闹闹,打着马锣唱山西梆子,
他都能做到心如止水,照样看书、写文章。
有两篇小说,就是在震耳的马锣声中写成的。
这是一种难得的修为,
有时候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历练。
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
苏轼历经磨难,
已经修炼得沉稳豁达,
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那种“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从容,
都是需要“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