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008)
黄岐之
杂病证候
——“杂病解”感悟
《四圣心源》中杂病有二十八,分上中下三部,称某某根原。根原是根本之意,现在多称“证”,某病之证是在内,是形成病的主要矛盾,表现为病人感知或医生了解的症状群,称“候”。也就是说候是证的表现,证与候是不同的,又是相关的,人们习惯总称为“证候”。如今,也有方证之说,古医书有某方之证或某方主之等之说。《四圣心源》中除“杂病解”,另有“劳伤解”、“七窍解”、“疮疡解”及“妇人解”,各解其病证候不同,用方不同,需辨证治之。
下面,引用《四圣心源》杂病解内容,体验病之证候之述。
1.“鼓胀是中气之败也。”“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谓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滥于上,是为水胀。”
“气鼓”医方:桂枝姜砂汤,瓜蒂散。“水胀”医方:苓桂浮萍汤,苓桂阿胶汤。
2.“噎膈者,阳衰土湿,上下之窍俱闭也。”“下窍开,故旧谷善出,上窍开,故新谷善纳。新旧递嬗,出纳无阻,气化循环,所以无病。其上下之开,全在中气。中气虚败,湿土湮塞,则肝脾遏陷,下窍闭涩而不出,肺胃冲逆,上窍梗阻而不纳,是故便结而溺癃,饮碍而食格也。”
“噎膈”医方:苓桂半夏汤。
3.“反胃者,阳衰土湿,下脘不开也。”“中气健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化消,关门洞启,精华之上奉者,清空无滞,是以痰涎不生;渣滓之下达者,传送无阻,是以便溺不涩。”
“反胃”医方:姜苓半夏汤。
4.“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相为表里。”“手少阳陷于膀胱,故下病淋癃;足少阳逆于胸膈,故上病消渴。缘风火合邪,津血耗伤,是以燥渴也。”
“消渴”医方:肾气丸,猪苓汤,桂附苓乌汤。
5.“颠狂者,即惊悸之重病也。”“气之方升而未升则怒,已升则为喜,气之方降而未降则悲,已降则为恐。盖陷于重渊之下,志意幽沦,是以恐作。方其半陷,则凄凉而为悲,悲者,恐之先机也。”
“颠狂”医方:苓甘姜附龙骨汤,丹皮柴胡犀角汤。
6. “痰饮者,肺肾之病也,而根原于土湿。”“阳衰土湿,则肺气壅滞,不能化水,肾水凝瘀,不能化气。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
“痰饮”医方:姜苓半夏汤。
7.“咳嗽者,肺胃之病也。”“胃土右转,肺金顺下,雾气降洒,津液流通,是以无痰;呼吸安静,上下无阻,是以不嗽。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堙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
“咳嗽”医方:姜苓五味细辛汤。
8.“肺痈者,湿热之郁蒸也。”“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气滞痰生,胸膈瘀塞,湿郁为热,淫泆熏蒸,浊瘀臭败,腐而为脓。”“此缘湿旺肺郁,风闭皮毛,卫气收敛,营郁为热,热邪内闭,蒸其痰涎而化痈脓故也。”
“肺痈”医方:苏叶橘甘桔汤,二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
9.“腹痛者,土湿而木贼之也。”“水寒土湿,脾气陷而胃气逆,肝胆郁遏,是以痛作。”
“腹痛”医方:姜苓桂枝汤,柴胡桂枝鳖甲汤。
10.“腰痛者,水寒而木郁也。”“肾居脊骨七节之中,正在腰间,水寒不能生木,木陷于水,结塞盘郁,是以痛作。”
“腰痛”医方:桂枝姜附阿胶汤。
11.“奔豚者,肾家之积也。”“土败胃逆,二火(君相之火)不降,寒水渐冱,阴气凝聚,久而坚实牢硬,结于少腹,是谓奔豚。”
“奔豚”医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加桂汤,奔豚汤,龙珠膏。
12.“瘕疝者,肾肝之积也。”“肾水澌寒,木气菀遏,拥肿结硬,根于少腹而盘于阴丸,是谓寒疝。”“水凝则结而为内寒,木郁则发而为外热。内寒盛则牢坚而不出,外热作则奔突而不入。大小无常,动止莫测,病发则痛楚欲死,性命攸关,”
“瘕疝”医方:茱萸泽泻乌头桂枝汤,蜘蛛散。
13.“积聚者,气血之凝瘀也。血积为癥,气积为瘕。”“缘瘀血癥聚,不在子宫,三月胎长,与癥痼相碍,故血阻而下,是癥病之为血也。”“缘寒气凝结,水谷不消,则大便泄利,《难经》谓之大瘕泄,是瘕病之为气也。”
“积聚”医方:化坚丸,化坚膏。
14.“蛔虫者,厥阴肝木之病也。”“木郁则蠹生,肝郁则虫化。”“肝升而胆降,火清而水暖,木气温畅,故蠹蛔不生,以其土运而木荣也。”“木以水火中气,堙于湿土,不得上下调济,由是寒热相逼,温气中郁,生意盘塞,腐蠹朽烂而蛔虫生焉。”
“蛔虫”医方:乌苓丸。
15.“便坚者,手足阳明之病也。”“伤寒阳明之便结,肠胃之热燥者也;反胃噎膈之便结,胃之寒湿,而肠之寒燥者也。”
“便坚”医方:阿胶麻仁汤,肉苁蓉汤。
16.“泄利者,肝脾之陷下也。”“水之消化,较难于谷,阳衰土湿,脾阳陷败,不能蒸水化气,则水谷混合,下趋二肠,而为泄利。”
“泄利”医方:苓蔻人参汤。
17.“痢疾者,庚金乙木之郁陷也。”“水寒土湿,不能升庚金而达乙木,则金木俱陷。”
“痢疾”医方:桂枝苁蓉汤。
18. “淋沥者,乙木之陷于壬水也。”“胃逆而水不能藏,是以遗溺;脾陷而木不能泄,是以闭癃。淋者,藏不能藏,既病遗溺,泄不能泄,又苦闭癃。”
“淋沥”医方:桂枝苓泽汤。
19.“中风者,土湿阳衰,四肢失秉而外感风邪者也。”“四肢者,诸阳之本,营卫之所起止,而追其根原,实秉气于脾胃。”“四肢之轻健而柔和者,营卫之滋荣,而即脾胃之灌注也。”
“中风”医方:桂枝乌苓汤,黄芪姜苓汤,葶苈散。
20.“历节者,风寒湿之邪,伤于筋骨者也。膝踝乃众水之溪壑,诸筋之节奏,寒则凝冱于溪谷之中,湿则淫泆于关节之内,故历节病焉。”
“历节”医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21.“痉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风寒也。太阳之脉,自头下项,行身之背。发汗太多,伤其津血,筋脉失滋,复感风寒,筋脉挛缩,故颈项强急,头摇口噤,脊背反折也。”
“痉病”医方:栝萎桂枝汤,葛根汤。
22.“湿病者,太阴湿旺而感风寒也。”“人之衰也,湿气渐长而燥气渐消,(燥湿不相敌)及其病也,湿盛者不止十九,燥盛者未能十一。”
“湿病”医方:茵陈五苓散,元滑苓甘散,苓甘栀子茵陈汤。
23.“黄疸者,土湿而感风邪也。”“一感风邪,卫气闭阖,湿淫不得外达,脾土堙郁,遏其肝木。肝脾双陷,水谷不消,谷气瘀浊,化而为热。瘀热前行,下流膀胱,小便闭涩,水道不利。膀胱瘀热,下无泄路,熏蒸淫泆,传于周身,于是黄疸成焉。”
“黄疸”医方:甘草茵陈汤,茵陈五苓散,硝黄栀子汤,栀子大黄汤,元滑苓甘散。
24.“暍病者,暑热而感风寒也。”“以寒性敛闭,暑性疏泄,寒闭其形而皮毛不开,是以气盛而身寒;暑泄其气而腠理不阖,是以气虚而身热。暍病则伤于暑,而又伤于寒者也。”
“暍病”医方:人参白虎汤。
25.“霍乱者,饮食寒冷而感风寒也。”“一感风寒,皮毛闭塞,而宿物陈菀壅遏,中气盛满莫容,于是吐泄并作。”
“霍乱”医方:桂苓理中汤。
26.“痎疟者,阴邪闭束,郁其少阳之卫气也。”“此以暑蒸汗泄,浴于寒水,寒入汗孔,舍于肠胃之外,经藏之间。秋伤于风,闭其腠理,卫气郁遏,外无泄路,内陷重阴之中,鼓动外发,则成疟病也。”
“痎疟”医方:柴胡栝萎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白虎桂枝柴胡汤,减味鳖甲煎丸。
27.“伤风者,中虚而外感也。”“一被风寒,闭其皮毛,肺气壅遏,不能外发,故逆循鼻窍,嚏喷而出。湿气淫蒸,清涕流溢,譬之水气蒸腾,滴而为露也。”
“伤风”医方:紫苏姜苓汤。
28.“齁喘者,即伤风之重者也。”“一遇清风感袭,闭其皮毛,中脘郁满,胃气愈逆。肺藏壅塞,表里不得通达,宗气逆冲,出于喉咙。而气阻喉闭,不得透泄,于是壅闷喘急,不可名状。此齁喘之由来也。”
“齁喘”医方:紫苏姜苓汤。
中医从四诊入手,从候辨证而医治,即证是中医治病之首要,辨证才能依证开方,对“证”下药,而非对“症”下药,这是中医重治本所在。“证”与“症”不相同,有同症异证之说。因此,没有四诊及合参,就不能辨证,也就无法用方。证与方有对应关系,称为“方证”。
“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证候其证是指内在的气机紊乱,其候是指外在可察觉或感知的表现。候与证的内在联系是疾病诊治的关键,只有确定候与证的必然联系才有方证的效果,这是中医技能的奥秘所在。能不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证与候的联系,对证开方是“神医”与“庸医”的差别所在。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