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选择
我们的一生其实都是在选择中度过,高考过后很多选择都是我们自己掌控,选择去哪所学校,哪个专业,毕业之后选择哪个行业,哪个职业。在生活中我们要选择购买的东西,选择吃的食物,甚至包括选择你的未来伴侣,总之选择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事情,可是现在我们都会面临一个难题,就是选择太多,不懂如何取舍,这一章节,采铜老师就用他的思考叫你如何寻找你思维的误区,作出适合你的选择。
书中采桐提出了种普遍的隐含假设
1.赛道假设。
输在起跑线上,人生就输了,典型的例子是考了不好的大学,注定完蛋,跟了不好的老师,没有出息,进了不好的单位,没有未来。
2.低关联假设。
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没有关联的,相互独立的。典型的例子就是我现在工作和我的目标不同,自我感觉没有关联,其实是可以寻找共通之处的。
3.僵固型心智
与成长型心智相反,觉得人生都是固定的,努力并不能改变命运,遇到挫折自暴自弃。
4.零和博弈
很少想到双赢,往往都是自私,求独赢的人。
三种新的思维框架
1.目标悬置
当你的目标太多,会让你感觉力不从心,很容易累了,然后放弃,所以每一个阶段只应该集中于一个目标,例如我想学编程技术和理财,应该是选择其一先干起来,等做的差不多了就可以学习理财的知识,然后如果感觉差不多了,又学习编程技术,目标悬置就是这样反复的交替目标过程。
2.能力嫁接
发现工作和爱好,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想办法把二者相结合起来。知识是能融会贯通的,不同事情之间总是有某种潜在的关联,找到它并且把之前的能力嫁接过来,这样做事业能事半功倍。例如学习了一门编程语言,你学会了编程的方法,换一种语言只是工具变了,核心东西是不变的,只是各有优缺点,这就需要你去探索了。
3.特性改造
主动把工作变为你的爱好,在工作中寻找乐子,就是特性改造,把工作该为爱好,如何改造你的工作?你可以尝试挑战你的时间分配,优化你的工具,提高你的效率,改善你和同事间的关系,影响上级的思路,把你的特长融入工作当中,例如你擅长图像化表达,可以在工作汇报中用一张图来展示,只要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
1.首先明确选择是什么,所谓选择,其实就是权衡本末轻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也就是说,当你没有目标的时候,你其实很难分析自身作出选择的,选择第一步是搞清楚自己的目标何在。
2.对自己的要求不能马虎,目标要高远,但是要能实现,目标越高,其实你能选择的也就更好,比如说你想进入一家大公司工作,选择公司时你的选择范围都是比较优秀的公司,你只需要选择适合你自身的就行了, 无论怎么选择,都有大概率比小公司的人获得更好的职业前景。
3.在我们思考的时候要小心过去的经历、思维、习惯为我们的思考主动植入“隐含假设”,使我们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摘录书中的一个例子,如下:
4.确定克服了自己的思维误区之后,你应该有更多的可选项,此时要做的就是把选择对象分为不同的维度,寻找影响你的因素,然后对每个因素用列表进行分析,为每一个因素赋值和权重,最后计算总得分。不过这么繁琐的选择过程建议是重大的事情上应用,例如买房、跳槽等,不然太浪费个人精力了。平时的一些小选择只需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情感来作出选择即可,也就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5.觉得选择错了怎么办?错了也要坦然接受,然后寻找跳出选择的方法,并总结为什么会选择错误,避免下次再犯。
回答问题
1.我最近面临的一个选择困境是应该早上煮中午饭带去公司,还是省下时间睡觉,中午出去吃。可能的选项无非就两种:煮或不煮,当时当中却需要考虑经济、睡眠时间、健康、能力提示那个等等问题。
2.并不存在四种隐含假设。
3.最后我决定做饭带回去,对我的重要意义是我对做饭感兴趣,作出一顿美味的饭菜能让我高兴,第二个意义是我能省下一笔钱用来投资自己。
4.列权重
影响因素
权重
健康5
时间
4
金钱
3
技能收获
3
5.以上为生活中的小事件,感觉可以列出的影响因素较少,或者是我自己的思维有缺陷,原来想着权重和分数会不会有正相关的,因为这个是认为赋值的,后来发现分数是根据选项填写的,在实践中弄懂了权重和分数的实际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