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日子。----加西亚·马尔克斯
最近在读加西亚·马尔克斯唯一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一开篇我就被深深的吸引。
自传从陪妈妈去卖房子开始,由此拉开了记忆中的一幅幅画面:关于他的家族、家乡,关于他的出生、求学、阅读、写作、爱情以及成长立业,关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事件。
我有点诧异:原来自传还可以这样写,肆意流淌又情真意切的文字,画面之中,作者浓郁的情感,仿佛一曲曲美妙的音乐伴随其中。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好的文学作品,是作家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再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提炼出来的艺术结晶。
我惊讶的发现:《百年孤独》那篇鸿篇巨制,里面有不少的人物和情节,都可以在这部自传里找到原型,既有魔幻的瑰丽色彩,又有浓郁的现实气息。
读到关于他母亲的文字,不自觉会想起《百年孤独》中的乌尔苏拉,都是用瘦弱的身子和坚韧的灵魂,撑起整个家族。
读到他的外公,仿佛看见了上校,他们都从腥风血雨的战斗中走来,在平淡的生活里寻找自我,同样也都喜欢制作小金鱼。
美人儿雷梅黛丝裹着被单,敏感的丽贝卡爱吃土和哭泣,阿玛兰妲为自己制作寿衣,这些人物和情节,也源自他身边的熟人。
好的写作都源于深厚的阅读积累和不懈的努力坚持。
这本书中,作家也多处写到自己对于读书的痴迷。从小时候翻着外公给的一本词典开始,到上学时竭力找机会阅读,书店、咖啡馆、别人家里等等。如饥似渴汲取精神的粮食,为他后来丰硕的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由此我看到了自己在阅读方面的贫瘠。哪里有什么天才的作家,哪个不是日复一日阅读和动笔的结果。马尔克斯在40岁才通过自己几部作品版权,解决生存的经济问题,前面20年基本上都是在辛苦耕耘。
难得的是马尔克斯对自己作家梦想的确定和执着,他从一开始似乎就认定自己的宿命是写作,而且丝毫不怀疑,哪怕当初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而去大学读法律,终究还是为了作家梦想自己选择辍学。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他确实又是一位天才作家。他遵循自己的内心,找到了自己的天命所在,不管多少困难和阻挠,都勇敢的坚持着追求着,最终梦想开花,赢得极高的声誉。
一个人的成长,也与他与周边人积极良性互动有关。
马尔克斯家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他的外公曾是一名上校,外婆爱讲神秘色彩的故事,他在外公家出生和长大,直到8岁回到父母身边上学。父母也是开明乐观之人,重视教育。他与兄弟姐妹们也相处融洽。家庭和亲人给予他无尽的关爱和精神上的滋养。
日后在成长路上,他也经常遇到多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无私给予他指导的良师,这些人对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正因为他自身的链接能力强,才能获得如此优质的社会资源关系。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也没有人能自己一个人在封闭的屋子里成长起来。
最近公司在倡导开放式的文化,鼓励我们多向外汲取能量,多阅读,多沟通,多交流,不断开拓视野,追求自身成长。我想这也是同样的逻辑和道理吧。
今天下午组织公司的读书协会进行了首次分享会,会场气氛意外的热烈,大伙畅所欲言了差不多两个小时。往日大伙都是风风火火忙业务,今日的分享分享,却显露了一个个有趣的灵魂。也许,这就是良性的互动交流带来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