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星期的培训,终于落下了帷幕,天天坐在电脑屏幕前,看着老教授从个人成长的历程讲起,一直到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体验,给人莫大的感触,此次培训中我最大的收货莫过于对于两样东西深刻的认知——文学与阅读。
朱永新教授说:“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没错,行动与建设这两个字眼就是构建新教育的基石,我想大胆的去假设,用阅读来行动,用文学去建设,尤其是作为语文老师,对于学生的优质培养从来都离不开文学和阅读,下面我就将本次培训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 用阅读来行动
用阅读来行动,用行动来践行阅读,读书就是读世界,读书更是渡自己。学生时期是三观正在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刻,这个时期的阅读往往带有更强的塑造三观的能力,学生思维活跃,体力充沛,认知兴趣浓郁,好奇心十足,注意力集中,就是要在这个关键时期通过阅读来增加他们的认知范围,我一直相信阅读可以让人灵魂纯洁,阅读,是在剥除心灵中的障碍,使人的心胸变得空旷,加法慢慢变成了减法。阅读使人心灵优雅。行为的优雅是表面的优雅,真正的优雅是灵魂的优雅,优雅的生命源于优雅的灵魂,优雅的灵魂源于优雅的书籍。
见过太多现在的孩子眼睛里都是戾气,言行里都是放荡,冷漠又自以为是,狭隘又妄自尊大总是把很酷很牛皮挂在嘴上,生活离不开手机,时间都被游戏和上网取代,其实这群人,有时后觉得真是可悲,成长在物质生活相对丰盈的年代里,苦没有真正苦过,爱没有用力爱过,不知道,不懂得,不明白,每天受着信息大潮的冲击。三观未定又备受曲折,贫穷不再是正义,又妄图不让金钱成为他们唯一的追求。过早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勤奋却又不过三天,热血透不过键盘和屏幕,回忆止于游戏,像一群没有根的孩子,在别人的经历和精神里使劲的吵闹。内心挣扎彷徨又无处可逃,灵魂飘摇不定又无处安放。夸张的服饰,浮夸的造型,但这是个焦虑的时代,而他们的确是垮掉的一代。而拯救他们的解药唯一的就是阅读,阅读才能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里给他们方向和未来,如果一个人的生命要过得有意义,那必须要在阅读中找到,可能孟母在遥远的古代就有这样的见识,所以才有孟母三迁的典故,直到孟子后来成为了不起的人。孟母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在那样的阅读环境里去塑造自己的人格,跟着其他学子一起读圣贤书总好过于天天跟着杀猪人鬼哭狼嚎的啸叫,也是因为孟母的这个选择,让孟子走上了圣贤之路并成为圣贤。
在我个人看来阅读可以填补空虚,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坚持阅读,并要求学生去阅读并写好读书笔记的原因,因为大量的思考和阅读才会让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像于丹老师说的,只要你这个人的世界观对了,你这个人就错不了。而阅读就是拓展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身体的成长我们可以看年龄,而精神的成长我们看阅读。
二.用文学去建设
文学是什么?曾有人这样问过我,如果我们只把文学定义为文字学习那就不免狭隘,它是文化学问,我想也不全是,它更多的是作家迷醉的心智,是灵魂的絮语,是世间的百态,人间的万物。用文学去开启人生的蓝图这是最好的道路,也是最正确的路,而开启的过程就是要对学生们的精神世界的建设。
有人说我不读文学,我可以读其他书啊,这话的确不假,你也可以读其他书籍,可是没有一样梦像文学书这样更加接近生命的本质,文学就是每个作家血和泪的凝结,就是每个作家生活历程的真切倾诉,我们可以否认作家的文字,但我们我们无法忽略文字背后他所记录的已经发生了的事情。
文学也更接近理想,而我们这个时代最矛盾的就是文学所指引的理想生活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黑与白的混合,是与非的碰撞,现实缺乏理想,我们太多的人执着于现实世界里的成功,可是却忽略了精神世界的成长,也遗忘了曾经的热血的理想,如果说文学有功利性,那么功利之一就是唤醒你内心的良知,找到你理想的光芒,让自己活得更像自己,而接近文学就是接近理想这话一点也不假,接近文学也是为了建设自己心目中更好的田地。
当然心灵天地的建设不光是吐一时之快,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去攀登,去寻找和拓展更加有意义的生命。我们不能被动的去接受文学,想反文学对于我们的意义从来不在于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我们喜欢文学无非就是两个原因,一是想要在文字中看到自己,二是通过文字找到自己以外的东西。文学是我们需要的,同时也在被我们需要。而这真是教育建设中最重要的认知点。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定身先士卒,上下求索,用阅读点亮人生,用文学支撑起美好,与学生一道,走得更加开阔的人生,走向更加深邃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