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写文的劲头似乎没有前一阵子那么足了,除了额外加班太多,心力不够用之外,细想来,大概还有这么几个原因:
1.文友互动减少
点赞、留言、转发等各种形式的肯定,都是激发公开写作者长久写下去的推动力:但凡精心写出的东西发出来,自然是希望被看到、被评判的,也是与同道中人交流的一种方式,如果恰逢引起了共鸣或对谁有帮助,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了。
经历过随时有人互动的情形,如今没有那么频繁了,难免有些失落。
2.缺少“物不平则鸣”的条件
外界因素的刺激引发内在的波动,触动了一些思考,机缘成熟,总会想抒发胸臆、宣之笔墨。
新鲜强烈事物的冲击,总是更容易产生一些激荡的心绪,也就更具备欣然落笔成文的条件。但长久蜷曲一隅,不曾有身体的旅行,也少了心灵旅行的机会和时间,自然就不容易有写的对象,写的冲动,以及写的愉悦。
3.走得久了,模糊了出发的目的
最初开始日更发文,一则是为了保持对文字的敏感,不至于天长日久荒疏、自废武功;一则是为了赴一场7年之约,提前应对中年危机、主动出招儿;一则为自我提升,想给孩子一个正面积极的榜样:一则为保持一项可以持续一辈子的爱好。
如今想来,似乎内心里的所求随着写文时日和字数累积水涨船高了,所求未全得,便会有些失落。
这么一梳理,便知长期写作日更发文的推动力,除了热爱写作本身之外,还需要读者适时的鼓励、生活中新鲜事物的刺激、重申写作的目的和意义等这些推动力。
第一条可遇不可求,随缘;第二、三条则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节奏、视角、认知等内在的东西逐渐实现。
那,就向内观、向内求,多争取一些源头活水,让写作、日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