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9,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掲晓,获奖人是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理査德.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他的核心贡献是列举了大量人的非理性行为。塞勒教授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自身非理性行为的认识,他所发现的大量关于人的非理性行为的案例,为人们糾正自己的行为、提高存活的机会、变得更加理性,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一、经济学究竟是否以“人是理性的”为基础?
地道的经济学思维,从来不以"人是理性的"为前提条件。经济学是研究笑于存活的规律的学问,人是否理性不重要。人往往是非理性的,但代价越高,人就会变得越理性,否则迟早会被淘汰。
本专栏( 第005讲|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第2周问答|帮助弱者,才叫慈善)讨论了:
(1)为什么哪柏是傻瓜,也能赚取利润;
(2)向阳的树叶是否具有理性;
(3)思想中的非理性为什么比行动上的非理性更严重;
(4)发脾气究竟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等问题。
二、股票市场里究竟有没有由于非理性行为而产生的泡沫?
塞勒教授的研究表明:
- 人们在股票市场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的行为
- 对“绩优企业”的未来过分乐观
- 对“绩差企业”的未来过分悲观
- 一些经济学家专门研究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形成所谓“行为金融学”领域。
- 本专栏(第079讲|股市到底有没有泡沫)曾对“行为金融学”做过评论:
今天兴起的一个新的学科,叫行为金融学,专门研究人的各种非理性的行为,什么时候反应会过激,什么时候反应不足,什么时候会犹豫不决,什么时候会有”博傻“的行为等等。这些研究一旦取得成果,人们那些愚蠢的行为一旦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就会被人们掌握,用来预测股票和其他资产价格的变化。
三、人知道自己会犯傻后应该怎么办?
塞勒教授认为:
- 针对人的非理性行为,家长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 本专栏(第061讲|产权保护之三:不可转让原则)曾在“产权的禁止转让原则”中讨论过:
政府为了预防麻烦,会事前颁布阻止人们进行交易的禁令;而个人如果能够预见自己的非理性行为,也会实施“自我执行的父爱主义”,比如睡前把设好的闹钟放到自己的手够不着的位置,以确保自己能被闹钟闹醒。
四、企业家的决策究竟是否根据最大化原则来作出?
塞勒教授的开创性研究,鼓励了其他学者对"有限理性"的讨论:
- 企业家的经营决策,未必是根据最大化原则来作出的。
- 本专栏(第093讲|成本与产出)讨论了在真实世界中,为什么“决策就是拍脑袋”;经营生产的决策,为什么有“事前看”和“事后看”之分。
- 地道的经济学思维认识到:企业家的决策当然是在大量不确定的情况中确定的。
五、人应该让谁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
塞勒教授在其与经济学家桑斯坦(Cass R. Sunstein)合著的畅销书《助推》中主张:
由于人存在非理性行为,所以政府应该加以管控,如限制导致肥胖的食品和饮料的销售等。
- 本专栏(第116讲:监管也要进入竞争机制)回应了塞勒的这一主胀
- 比较了这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究竟应该由政府一刀切地提供,还是由在市场中竞争的专家来提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