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毕了业,也有个6,7年的时间了,身边的朋友同学大部分也都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有人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也有些积极的,二胎都会张开手掌羞涩的看着你叫阿姨要糖吃。
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一边上着班,一边把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照顾,自己辛苦的做着背奶妈妈穿梭于职场和家庭中。这其实也是国内大多数家庭的写照。
同学中,大陈是一个独立而又有思想的女孩子。在毕业前她很清楚自己将来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日常中的事情也总是尽量自己拿主意。
在同学们都在享受大学四年的美好生活时,她却利用寒暑假去一些大公司做实习生,学习并积累经验。当其他同学还在懒懒散散抱怨工作不好找的时候,她已经是两家连锁店的老板娘了。
大陈这种敢闯敢拼的性格归功于她的母亲。在大陈刚出生的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太好,她父亲和母亲商量,想把大陈送到爷爷奶奶那里,让老人家帮忙照看,他们二人工作辛苦些,为大陈将来多攒些钱。大陈的母亲则不同意,她坚持要把孩子留在身边,自己教养。
为此,大陈母亲还辞了工作。有人问大陈母亲,这一下子你们的生活压力那么大,你能受得了么?她母亲则说:“我能!无论如何我都要克服一切困难,让孩子呆在我身边,至少亲自抚养孩子到三岁”。就这样,大陈三岁之前一直由妈妈陪伴在身边,也在妈妈良好的教育方式下形成了开朗乐观有主见的成熟性格特点。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安全感这三个字。那什么是安全感呢?
心理学上说所谓安全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有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安全感中有两个概念,一种是客体稳定性,一种是情感稳定性。
客体,顾名思义,也就是孩子身外的物体。在孩子一岁半以前,你可以观察到,如果你把他眼见的一个玩具拿走,那他就会认为这个玩具是不存在的。只有他看到的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如果白天妈妈要上一天的班,到了晚上才能见到宝宝,那么宝宝白天会认为妈妈是不存在的。他会想去寻找妈妈身上熟悉的味道,如果找不到就会恐慌。
情感稳定性,就是孩子可以确定妈妈是无条件的爱着自己的,不论他有什么样的反应,妈妈都可以做到及时的回应和安抚。并且这种爱不会因为时间或空间的距离而消失。如果宝宝白天见不到你,那这个时候宝宝需要的爱就是缺失的。
我们婴儿时期的宝宝,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一岁半即可形成客体的稳定性,而情感的稳定性需要在三岁才能形成。
只有这两个概念形成之后,孩子才可以接受与妈妈长时间的分离。才不会对孩子心里造成某种隐形的创伤。
其实这个社会给女人贴上了太多的标签,画出了许多的条条框框,告诉女人要坚强独立,要工作和家庭都要兼顾的好才算是一个好女人。即便是生了孩子,有了娃。也要一边上好班,一边照顾好娃。
但是有些事情,就是不可以兼得的,孰重孰轻你需要自己去衡量。你也可以说你确实是没有办法,太多的现实问题需要考虑。其实说到底,也是这个社会没有让妈妈们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