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28,10-4-6,万章章句下4-6》
【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
曰:"事道也。"
曰:"事道奚猎较也?"
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
曰:"奚不去也?"
曰: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
今天是丁酉年乙酉月丙午日,七月廿六,2017年9月16日星期六。
事道,是以行道为事。
簿,是簿藉,是文书,"白纸黑字"记录下来,颁布于众,成为规范。
兆,是兆头、预兆,是事端的先见者,是以幽见著的幽,落叶见秋的落叶,是先行先试"承包到户"的"小冈村",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特事特办的深圳特区"。上至形而上学,下至自然规律,直至社会变革机制,都有"兆",基于思想和胆力的先见者。
淹,是滞留。
上一节,孟子举孔子参与"猎较"陋习的事例,进一步说明"却之不恭"的社会学原理,以及如何正确处理高道德与低流俗关系的法理与尺度,指出作为民贼的诸侯,不就是杀人越货的强盗,强盗的礼物不能收,但对诸侯"交之以道,接之以礼"的礼物,则是却之不恭的。
这一节,万章连续追问,打破砂锅问到底。
万章的第一个问题是:孔子不惜参与打猎和争夺猎物的"猎较"陋习,难道说孔子做官就是为了做官,而不是把行道作为事业的吗?
孟子说,孔子以道自任,孔子做官当然是把行道作为事业的。
王阳明解"尊德性,道问学",讲的就是关于行道的事,使我受益匪浅,仿佛打开了一扇窗,明亮亮的光就照耀进来,心体瞬间光明。
他说:"天命于我谓之性,我得此性谓之德。今要尊我之德性,须是道问学。如要尊孝之德性便须学问个孝;尊弟之德性,便须学问个弟。学问个孝,便是尊孝之德性;学问个弟,便是尊弟之德性。不是尊德性之外,别有道问学之功;道问学之外,别有尊德性之事也。心之明觉处谓之和,知之存主处谓之心,原非有二物。存心便是致知,致知便是存心,亦非有二事。"
我对这段论述的理解是,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首在人特有的思维和理性的天性,将这份人之为人的天性担当起责任即为人道,念兹在兹不离此道即为庸常的保持和持续的极致的中庸。因为人除了思维和理性以外,同时共有吃喝拉撒生殖的动物性,所以,阳明上手说"立志",立志是根基之道,诸葛亮的诫书也以立志为纲,都是一种方法论,即何以为人的方法论。立志本身既是思维和理性的产物,又超越了纯粹的思维和理性,成为一种动力和引领的根基,所以是根本原理和方法论。所以,阳明说"人人都是圣人"是一种接引和激励,鼓励人们发动良知良能,立志做人,超越人的动物性,让理性的光辉照耀生命,以人道为志,为担当,为职责。"以行道为事",就是立大志,行人道。做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为推动社会和文明进步,创造幸福和谐的生活,传递文明火炬。
万章接着问第二个问题:那怎么解释孔子参与猎较活动的事呢?行道就要变革陋习,怎么反而跟从流俗参与到里面去呢?
孟子说,这是孔子策略性的做法,而不是安于因循。是过程,不是常态。孔子的策略出于一个原因和统筹一个措施。一个原因就是鲁国的猎较陋俗,积习已久,不是一下子就能纠正的;统筹一个措施就是"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猎较陋俗的根本问题出在两个环节上,一是祭祀仪式的器物规格型号等没有明文规定,二是祭祀仪式的祭品没有明文规定。缺了这两样,就导致仪式变成竞赛,你多,我比你更多,你的是珍禽异兽,我弄更少见的宝贝供上,实在找不到比你更稀缺的怎么办呢?抢。这时候抢也成了表达忠诚尽心的正当行为。孔子的措施非常有针对性,他首先整理出祭品器物的明文规定,这样一来,仪式就有了标准,从数量到规格都有了定数,大家就不会再攀比多少和大小的事情了;其次,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作为祭品,这样一来,就不会再以珍奇少见作为表达心意的标准了。这两条推行成功,则猎较的陋习自然消停。孔子这样的作为,虽然曲线救弊,却当然是以行道为事了。
接着,万章提出第三个问题,孔子要想改变陋俗,要绕这么大一个圈子,可见孔子的行道之志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既然这样,为什么不选择辞官离开呢?万章这话依据的是儒家的"用行舍藏"原则,听我的我就干,不听我的我就走,走了也不可惜,"不怨天不尤人,知我者其天乎",那一身本事也没浪费,修养身心,陶冶性情。活得自在,也是大本事。
孟子说,首先,孔子不是因为留恋官位故意赖着不走。其次,孔子的第一步目标是"为之兆也",意思是说,先作个示范,接引一下。如果采取一下子取缔等强硬措施,只恐人心疑惧,反为不美。所以,孔子继续留任,就是为了找到一个切入点。他从制定祭祀仪式的各项规范性文件开始,最终让效果显现出来,并且使人们看到方法简便易行,消除畏疑情绪。什么时候会辞官走呢?如果我的方法可行,但上面却不釆用和推行,那就不是方法太难以至于不具有操作性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是国君不能用我,那就要辞官走了。可见孔子不是难于辞官,而是依照事态应有的步骤和效果作出去留的决策。他是可仕则仕,可速则速,所以他未曾在某个国君那儿呆满三年的。孔子在去留问题上毫不苟且,又哪儿来的不以行道为事呢?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万章》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