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被书名误导,一直以为这是一本宗教小说,没想到,开始读了第一章,便让我欲罢不能,读到末尾动情处,竟然泪流满面。不记得有多久没有抱着书哭过了,直击心灵的感动。
这是一本特别的小说,情节看似平淡,却让人的心情跟着主人公跌宕起伏,感受着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痛与爱,与他一同接受着精神洗礼。哈罗德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中年丧子后,和妻子一直生活在隔阂中。一切缘于一个清晨,哈罗德接到了老同事奎妮的一封告别信,得知她患了癌症,时日无多,许多的往事涌上心头。手足无措的哈罗德本想寄去一封苍白的慰问信,可是在寄信的路上,突然改变了主意,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决定一路向北,徒步几千公里,横跨英格兰,去看望奎妮。他没有任何准备,没有指南针,没有看过地图,也没有带行李,穿着一双便鞋,就这样空着手上路了。
一路上,他感受了平时被忽略的草木山河,与长途跋涉造成严重的伤痛抗争,风餐露宿,脚在机械地行走,大脑却不停地转动,尘封的回忆慢慢解冻,往事一件件历历在目:美好的,痛苦的,无论他是否愿意想起,都在眼前重现,迫使他回味反思。他遇到了各色各样的人,鼓励的,嘲笑的,旁观的,关切的,还有被媒体报道后,一度与他同行的各色“朝圣者”。他与陌生人倾诉,分享,同时也倾听陌生人的故事。他发现,在弥补错误的这段旅途中,他也在接受着陌生人的各种不可思议。站在一个过客的位置,不但脚下的土地,连其他一切都是对他开放的。一路上,他遇到了许多给予他鼓励和无私帮助的人,在接受的过程中,他也学到的新的东西,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这一切,支撑着他一路前行。经过了87天,627英里,在体力和精神几近崩溃的时候,终于到达了奎妮的病榻旁。虽然,他的长途跋涉最终并没有挽救病重的奎妮,但是,却挽救了他自己,还有他冰封二十年的婚姻,他终于可以正视儿子离世的痛苦和自责,重新审视自己,面对自己的婚姻问题,宽恕与被宽恕。与其说,这个看似疯狂的长途跋涉,是一次关于朋友的救助,不如说,这是一次对哈罗德自身的救赎。
一次简单的冲动,三个月的坚持与历练,哈罗德,这个平凡的退休老人的壮举,无疑是让人惊叹与敬佩的,虽然这个行为的开始,显得那么疯狂,甚至没什么必要,但最终,因为简单的坚持,他自己,成了这件壮举的最大受益人。或许这个世界所需要的,就是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与其思前想后,不如带着决心付诸行动,许多事情开始了,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难。即使是没有达到目标,路上的风景,也将是最大的收获。
我们这一生,又何尝不是一次一个人的朝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