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什么是课堂上的思想教育
这篇刚开始读的时候没太懂。我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们上课时经常会插播一些品德教育的话,尤其是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也觉得无可厚非,遇到学生问题及时处理不是应该的吗?学习知识的过程不就是思想道德随之获得教育的过程吗?许多老师的观念也都是如此: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就在道德上受到了教育,掌握知识本身就是道德发展的过程。苏霍姆里斯基指出:这是错误的道德教育观为基础的论调。他说:生活使人们相信,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规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很好的回答问题以及获得很好的分数-----这一切不等于道德教育。在知识转变并发展为信念时,才是教育的开始。【只有在真理的知识触及一个人的灵魂,激动他的心,促使他以自己的活动从实际上证明,并通过行动在实际上捍卫他认为神圣和宝贵的真理时,才谈得上信念。缺乏信念,即使有知识,也说明一个人在道德上面目不清。-----只有所学的知识对一个人的思想和观念起作用时,并通过实际行动维护自己的信念时才形成了道德,道德教育才算开始,才算有作用。才开始行程道德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青年教师要想成为真正的教育者,首先要善于看到知识与信念之间的区别。要懂得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实际知识,是形成科学思想,社会思想,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的基础。【思想是实际知识与信念之间的桥梁,知识通过思想变成信念,思想已不仅仅是知识。思想中含有一个人对他知道的事物所持有的个人态度。比如我们对一个英雄事迹知道事实的时候,只是知识,但是当读者在内,心里为这位英雄的热烈钦佩时,才会产生思想。】思想的特点是在理解具体事实的基础上作出的结论与归纳。实际知识转变为思想时,就产生了信念。【教师的任务是要让这种转变能鲜明地表现出来,使学生不会成为冷漠无情的知识需求者。而成为对真理与正义的胜利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人。】(你在理科的课上讲授教材时,不要只是毫无感情的说明真理,而要引导青少年沿着科学的艰险道路,做一次富有探索精神的,充满为真理而斗争的崇高动机的旅行。使学生对思想家充满崇敬的感情。使他们的形象留下鲜明的印象。------学习人的求知精神,追求真理与知识的火热激情。)在讲授人文学科的课堂上,要关注到课堂上具体的,活生生的,独特的人。只有当人们有了活生生的个性,是思想的热血才能沸腾起来。使孩子们不做知识的需求者,要做事件的真实参与者。感受人类社会的历史,始终是斗争的历史。
怎样才能使青少年听了你的讲课就成为战士呢?第一个条件是在学校和集体生活中,在教学和公益劳动中充满时代精神。【只有人们理解和感觉到我们时代的意义,才有可能决定自己的立场,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始终站在进步的一边。】第二个条件是教师的思想与个性和谐一致。【赋予事实与思想意义是实际知识转变为信念,离开教室的个性是不可想象的。思想存在于书籍的字里行间。对于教师来说,要向青少年灌输思想,仅仅掌握深刻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对知识加以思考。使学生能够在领会教材时,他们能超脱于教材,从思考教材,进而思考自己,思考自己的未来。】
教学的思想性是激发求知欲的极重要因素之一。思想与信念的本性,是人总是相信和看重自己的劳动,自己的深思熟虑所获得的东西。不能把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当作不容反驳的道理,提供给学生,而要作为不同意见,斗争和冲突的结果传授给他们,并让这种斗争和冲突在课后阅读过程中能继续进行。
【本文中的一个观点:在教学和公益劳动中充满时代精神,这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极重要因素,只有在青少年的头脑与心灵中,感觉到我们是时代的英雄的时代,我们眼前正在实现伟大的事业,课堂教育才可能具有思想性。只有通过时代的透镜,才能正确的看到和理解任何历史事件的意义。比如在学习我国两弹一星的研究道路时,联系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祖国面临的各种困难,他们才能更深刻的体会这些事件的历史意义,才会更加为那些默默付出的英雄的人们充满敬意,才会立下宏愿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