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现行版本 第十九章
帛书版本 第六十三章
绝圣弃智,见素抱朴
【帛书复原本】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
【楚简本】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三言以为辨不足,或命之有所属。
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今本】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对比说明】
复原本与今本有4处不同
① 其中“以为文未足”的“未”字,帛书甲乙本均为“未”字,今本等版本改为“不”字。笔者认为“未”字更准确,且符合原貌。
② 纵观《老子》全书,有几处与儒家核心思想背离(至少从文字表面意思上来看,是最易产生这样的误解的,虽然老子并不反对真正的“仁义礼智信”)的文字,在楚简中都被删除或被篡改(比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被删除),本章也不例外。可参见第四十九章(今本5章)的解读。
③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句,帛书甲本为“绝声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兹”。
■有人认为这里的“声”字指“声人”,而非“圣人”。
所谓“声人”,就是替某些利益阶层发声的名人或教育家,他们往往凭借自身巨大的影响力误导民众和学子,左右社会价值观的走向,这是非常危险的。
■另,“畜兹”与“孝慈”的意思虽有相近之处,但是前者更偏向“养育繁衍”的含义。或许帛书甲本的原始文字才是老子的本意,只是被后人校勘错了而已。这一点有待进一步考证,特别是对于“声人”的理解太具有颠覆性,待未来再分辨。
【译文】
杜绝伪圣抛弃邪智,对民众有百倍的好处;抛弃假仁假义,民众就会恢复孝慈;抛弃巧诈利惑,盗贼就会消失。这三句话,还不足以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所以还要使民众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利和私欲。
【解读】
① 本章承接前一章,提出三种治理病态社会的方法,通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和“绝巧弃利”分别实现还利于民、恢复孝慈与消除盗贼,进而让人们保持纯朴的本性,减少私利,减少私欲,从而建立归属感。
② 老子认为,一切虚伪的德行与文化倡议必将腐蚀纯朴的民众,激发他们的私利与欲望,进而导致其行为不轨,甚至盗贼四起,天下大乱。
所以,要抛弃这些假仁假义、伪善智巧与利欲熏心的病态的因素,让人们返璞归真,这也是自然法则,是“道”的内涵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