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红楼的人大概知道,红楼里出现过很多次和昆曲有关昆曲的情节。最早出现是在元春省亲那一章。贾元春会贾府期间,和贾府众人一起听了场昆曲。
那场昆曲很有意思,刚好唱的是《长生殿》。是杨玉环的故事,唱的刚好是杨玉环受宠的一段戏。也算是暗示了贾元春当时在宫里的受宠地位。
然而,长生殿到底是一场悲剧,杨玉环最后吊死马嵬坡,而贾元春最后死的不明所以。也算是一种暗示。
曹公不可能随意安排情节,每个情节安排都是有因果的,那时昆曲很流行,也是雅乐,作为王公贵族的娱乐消遣,曹公完美的安排,既是当时贵族爱好的体现,也在红楼的情节推动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第五十四回,贾母元宵节开夜宴,找了院子里的戏班子唱戏。
贾母笑道:“大正月里,你师父也不放你们出来逛逛。你等唱什么?刚才八出《八义》闹得我头疼,咱们清淡些好。
可以从这里窥见当时王公贵族的听曲喜好。老人是不大爱热闹的,爱热闹是儿孙,贾母也是为了让儿孙高兴,才一直点热闹的戏来看的。爱热闹不过是为了借热闹来掩盖贾府的颓丧
贾母道:“也有,只是像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萧和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指湘云道:“我像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茄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
爱用管萧,不爱笙笛。倒是有些乱弹的苗头了,乱弹就是京剧的前身。
当时人们的审美就已发生变化,从雅部向花部过度。
后又唱《寻梦》一折。
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
寻梦是杜丽娘怀春之后,寻找柳梦梅的一折戏。当时黛玉也在观看,可巧的是,贾母只允许唱这一段而已。贾母也是爱看这种戏的,相对于薛宝钗的母亲禁止薛宝钗看淫词艳曲,贾母要开放多了。所以贾母当时应该是支持宝玉和黛玉的
在巧的是,这一段倒是和了黛玉的心境,黛玉多次一人在大观园里行走散步,借景抒怀,伤春悲秋,感慨人生。倒真是和独自到后花园的杜丽娘一样了。
最有名的一段,黛玉和宝钗共度西厢后,宝玉被袭人唤走。黛玉在假山外。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刚好是寻梦前一折,杜丽娘怀春的一折戏。黛玉又刚好和宝玉一起刚看罢禁书《西厢记》。所以在某个时空,杜丽娘算是和林黛玉平行的,这出戏也算是击中了黛玉的内心。黛玉往常是不大爱看戏的,但这一次,开始在意昆曲了。
杜丽娘思念致死,林黛玉万念俱灰离魂。二人结局过于相像。尤其是87版红楼的演绎,最后黛玉是因为担心宝玉而思念抑郁而亡。
种种迹象,表示,黛玉就是杜丽娘啊。
早先宝玉听过一支寄生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宝玉顿悟,写了一张《参禅偈》,也是宝玉的一次大悟,这次的事件让宝黛钗的关系更加迷幻了。先是,黛玉嘲讽宝玉不通,后又是宝钗讲解偈子。只这一次,将黛玉和宝钗的才华刻画的活灵活现。一个博学多才,一个灵动聪慧,使得宝玉两个都爱慕,都佩服。
再到后来唱戏的蒋玉菡和宝玉的深交,再到宝玉由于蒋玉菡而惹怒南安王爷,最后袭人在贾府落魄时嫁给蒋玉菡。倒是像杜丽娘和柳梦梅,非要等家败,往事消逝,才能长相厮守。
最后说道红楼的梦幻感,曹公给红楼营造出了一种仙境和人间两存在的梦幻感,宝玉和黛玉前世有缘分,由神仙化下仙界,到红尘中历练。
杜丽娘是和柳梦梅梦中先见,后魂魄相遇,最后又由神仙指引,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同样的反抗封建压迫题材,同样的追求自由的爱情。
这么一看,曹公倒是和汤显祖有些心有灵犀了。
过了百年,曾经出现在红楼中的昆曲,收录了一出《红楼梦》的戏曲。百年过去,昆曲和红楼的缘分好像是从来没有消失的,缠绵的声腔,把现代人带回到古代,带入红楼中,我们和林黛玉欣赏的是同一出戏,感受同一份情感,倒真是穿越了。
一个借昆曲表意,一个借红楼壮大,同是梦中人,相逢是知己。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