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春之祭》repo(江大原创版)

3.22男卡版《春之祭》

因为试演和首演正好都开到了男卡,所以对比有一定的意义,但我看剧又粗枝大叶,只注重当时的感受,所以无法像其他人那样写得细致,只能就我自己的观感写一下自己想到的。

关于主题。虽然场刊,媒体报道都有写,但《春之祭》所展现的个人在时代发展中的困境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不管过去还是将来——现代人面对技术革命与文化断裂时的集体迷茫。舞台上艺术家们如蝼蚁般在混沌中挣扎的场景,隐喻着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力,却又因"坚持感受、坚持表达"的艺术信念展现出韧性。这种诠释,使其超越了简单的历史叙事,成为一代人的精神镜像。

而在这样的困境中,“祭”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群舞演员如献祭者般狂欢奔跑,黑袍人手持凋零玫瑰象征灵感与死亡的共生,结尾处纸堆上的孤鸿与渐亮的灯光构成对艺术永恒性的追问。作品将艺术创作升华为一种带有宗教悲壮感的仪式——艺术家既是祭品亦是祭司,以生命燃烧照亮人类精神的暗夜。“祭”这条主线编剧和超导及演员在表现时都把握得很好。

关于姜爱东的角色。因为整场《春之祭》虽然有一些历史人物对应,但实际上都是虚化的人物精神。而爱东的形象辨识度特别高,梅兰芳先生实在是一个用艺术影响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的大艺术家,正因为国民认知度高,形象特征又明显,试演的时候,这个形象是有点突兀的,感觉很好,但和主线有点游离,试演改编后,这个形象在借助伞、扇、行李箱几个意象勾连之后,婉转巧妙地引领着剧情走向,从初入巴黎的迷茫忧伤,到时代战火中的无助奔走,到抗争与坚守,最后迎来新生。这个形象终于从孤立的美学符号升级为文化桥梁,手持行李箱的加入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的具象化载体。其与西方艺术家的互动,暗示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主动求索。

爱东的表演堪称范本:将戏曲身韵与现代舞的解构性动作融合,在撑伞的段落中,伞骨的刚毅线条与水袖的飘逸流动形成戏剧性张力,既呈现文化传承的沉重,又暗含突破桎梏的渴望。这种"新古典主义身体"的创造,是中国舞剧的新高度,也是舞蹈本身就能让我潸然泪下的魅力所在。

我为什么没有写其他角色,是因为位置在池座后面几排,要用望远镜看演员表情,导致同时进行的其他角色我没有十分专注,所以没法好好去写,但魏伸洲的角色是打动我的,演员暖场三十分钟,在舞台上又是全场主线人物,情绪的变化又特别大,以林风眠为对应的画家的精神角色,在画纸中困顿徘徊,直到自身化作孤鹜,与精神的白鸟飞翔与天际,汽笛鸣响,天与云与山与水,都化作一腔赤诚。

关于舞台装置。大三角形的设置简直是天才设计,干净利落,带着锋芒的线条感,可以是舞台,可以是广场,可以是祭台,可以成为一切你想象的空间。物理空间的局限反而强化了精神世界的无限性。演员在其间穿梭形成的视觉压迫感,隐喻着个体在历史夹缝中的生存状态。三角形真的成了《春之祭》的辨识性符号了,连签名会的标签都是三角形的。当然还有一些色彩的设置,因为整部剧把黑色白色做出了层次(这个难度之高无法想象),但还是加入了一些色彩:爱东的纸扇,一面红梅,一面国色天香的牡丹,寓意不言而喻。沙龙狂喜中的玫瑰(替换了试演的酒杯真的太好了),彩色灯光,还有泡泡的多彩折射,幻灭感拉满。

原本怕写repo,一开始写又停不下来,还有太多想说的,关于服装之美,音乐之美……大家还是去剧场亲自感受舞剧的next level带给人的冲击感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