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议什么?
1.提前协商观课主题
缺乏课前沟通协商是传统听课评课活动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据此,观课议课主张课前充分沟通和协商,形成共同的观课议课主题,以引导观课方向。
2.以平等对话为基础开展有效议课
议课的本质是参与者围绕课堂上的教学信息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对话理解对方理解教学,并探讨教学实践的种种可能性。 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必须抱有“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只有一种”的谦逊。因为未必了解情况,所以不能简单下结论,而是需要询问,需要倾听,少用句号,多用问号。因为正确的方法未必只有一种,所以需要容忍多样性、鼓励多样性、探讨多样性。即便是给别人以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只能采用非独断性、非强制性的指示和指引。
3.以“同在共行"的立场和方式开展有效议课对于议课中的立场,我们有一个主张,那就是参与者必须“同在共行”。“同在”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同情对方,理解对方。“共行”就是把授课教师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同在共行”的追求和目标,议课中可以采用这样的话语结构:“假如你来教……”“假如我来教……”等。 “假如你来教……”既要求参与者尊重彼此的处境和条件,同时又要求在观摩授课之后,参与者必须提供一种回报。而“假如我来教……”就是这样一种回报。 “假如你来教……”规定了观课议课教师“同在共行”的参与方式:不能把课堂上的现象看成授课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当成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的困惑和问题;议课者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必须从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假如你来教……”同时赋予了所有参与者一项平等的质询权力,在这样的话语结构中,没有谁的意见有被免于质询和被讨论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