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寓言和童话有很多,它们告诉我们,希望、善良、爱亦或宽容,这都是一些阳光的、正面的情感,也是我们的长辈期盼我们能够从中获得的。
而关于那些负面的亦或平淡的情感,并不是说,它们在故事中不存在。其实,它们同样真实地存在于那里,只不过在那些积极情感的光芒掩盖下,难以寻觅踪迹。
可总也还有人,会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于是,也就有了不同的结局。就如同电影中,紫杉树人给康纳讲述的三个不同的故事那般。人们听闻和熟知的,并不一定就是最真实的,但闻者,往往会下意识地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答案,所以才有并不邪恶的巫婆,并不正义的王子。
在电影还未上映时,官方给出的宣传,说它是一部“黑暗童话”。当时,我曾以为它会是一部如何“毁三观”“毁童年”的电影。
可,观影结束后,我却发觉所谓“黑暗”,其实就是讲述最真实的故事,不加任何粉饰,甚至是更多地偏向于“不太美好”的那一面。它只不过,是用一种心灵具象化的方式,来告诉给我们,该有的坦诚、勇气和爱。
个人认为,这是一部根本无关“童话”的作品,也与“黑暗”无关。如果说非要归类,其实我更愿意将它放到“心理学类电影”当中,就像是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灵异第六感》那般。
年少时,长辈们想给我们展示的多半都是世界的真善美,即便是生活艰辛,也总怀抱希望,坚信着未来的美好。他们教导我们,爱、希望和善良,却从未教导我们,勇气和坦诚。
人们总说,少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七八点钟的朝阳”,好似一切都是好的,万事万物都会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那些不好的,永远不会发生一样。可事实并非如此,所谓世事无常,便是表明,这世间事,有很多,都是我们无法预料和控制的,所以即便是此间少年,也需要直面内心的坦诚,和接受死亡的勇气。
就像是影片中的少年,康纳,哪怕从一开始,他就知道了事情的最终结局,甚至无数次在噩梦中预见别离,但在清醒时,他却依然无法直面自己的内心,因为,他根本无法说服自己,去接受母亲逐渐步向死亡这件事实。
那个会在午夜12:07分出现的紫杉树人,其实曾是康纳童年时和母亲一起创作的画作形象。它的出现,与其该说是听从康纳的召唤,不如说,是听从了康纳母亲的召唤,这一点在影片最后的那本画册上,可以找到答案。
紫杉树人的出现,并不是为了拯救身患癌症即将死亡的母亲,而是为了拯救陷入心灵绝望的康纳,为了让他从毁灭和自责的情感里挣脱出来,能够有勇气去面对这所有一切,打开心结,然后放手让母亲离开。
就像是树人和康纳说道的那样:人类很复杂,你相信善意的谎言,明知是痛苦的,但制造谎言的真相是必要的,这就是生存。
从一开始康纳就知道,放手,让母亲安静地离去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可以让所有混乱和煎熬的一切都终结。但,这种想法,让他怀有深刻无比的负罪感,因为,这让他就觉得,是自己“害死”了母亲。
直面和接受亲人的死亡,需要莫大勇气,甚至有时,只有勇气,还是不够的,它还需要信仰。因为,信仰是治愈的起点,它需要用于治疗他人,期待未来。
信仰很宝贵,所以必须要小心安放它,并选择相信谁。
总的来说,A MONSTER CALLS(《当怪物来敲门》)是一部教导我们拥抱自己的作品。勇敢面对死亡,和坦然接受自己,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难得是,它面向的是少年,而一个少年,想要做到这些,比起一个成年人要难得多。
这期间,可能需要时间,需要亲人的安慰和帮助,当然更需要潜伏于心的那只“怪物”,来敲响心门。只有心门打开了,那个封闭于凌乱房间中的无助少年,才会真正有勇气走出去,拥抱阳光,拥抱最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