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一周了,早习惯忙碌的我竟有百无聊赖之感。本来在某宝上找了一套阿加莎.克里丝蒂的书打发这假期呢,店家说快过年了不发货了。万不得已只好冒着凛冽的寒风去书店另买了几本小说,一天天就这么捧着书坐在火炉边。有火有书,这对懒惰的我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享受。
书店太老,没有阿婆的书。倒是整排书架放满了东野圭吾。以前也曾被他的《白夜行》,《解忧杂货铺》,《放学后》,《嫌疑人X的献身》深深吸引,看《虚无的十字架》宣传页上更是写着“继白夜行之后最凄美的故事”,就毫不犹豫的挑了它。
故事说凄美,其实凄而不美。大概情节就是,初中生纱织和高中生史也交往期间没能克制住体内的洪荒之力,导致纱织怀孕了。俩人悄悄把孩子生下来后就把他掐死了。后来二人分手。二十多年后纱织遇到女儿曾被小偷杀害的小夜子,觉得有丧女之痛的小夜子肯定能拯救自己,就把自己的秘密告诉她了。没想到小夜子对犯人深痛恶绝,坚持无论过去多久,犯人都需要对自己犯下的罪接受惩罚。就说服了纱织去自首。这就牵扯到了另一个犯人史也,他现在已经有妻有儿有事业,自首谈何容易。于是史也的岳父为了报答从不嫌弃他的女婿,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把小夜子杀了,并威胁纱织永远保守秘密。杀完小夜子后老头隔天就去自首了。可是案情并没有这么结束,一步步所有真相所有隐情才慢慢公诸于众。至于怎么演绎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去看。。。
东野圭吾之所以厉害,在于他善于制造悬念。故事的跨度总是隔上十几二十年。作者把原本片片断断的故事不断的串联在一起,每件事起初看似毫无关系,其实每个人每件事都出自那个最初的原因。不管结局是悲是喜,早已在最开始就注定。他的书如果不看到最后或者跳着看很容易让读者一片懵逼。比如这本《虚无的十字架》,如果最开始纱织和史也没有杀死他们刚出生的婴儿,纱织就不会患偷窃瘾,也不会步入色情业,不会觉得自己活着都是错误;史也就不会活得那么沉重,把过去深深的才藏在内心深处。如果八岁的女儿没被残忍杀害,小夜子就不会和中原离婚,就不会那么义正严辞的主张杀人偿命的死刑,最后也不会被史也的岳父刺杀死于非命。
万事皆有因果。
面对自己犯下的罪,纱织选择自我折磨自我堕落,史也比较正面,选择做儿科医生,拯救万千幼儿,救下选择自杀的孕妇花惠,并将她的儿子视如己出。用这样的方式自我救赎。但无论他们做什么怎么做,他们的人生都需要一直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每一步都走得跌跌撞撞步履蹒跚。
小说的封面上写着一句话,无论凶手事后如何自责反省赎罪,逝去的生命永远不会复活,遗族内心的伤痛也永远无法愈合。
被害人死后。遗族歇斯底里要犯人被判死刑。因为他们把死刑当作悲伤的第一站歇脚亭。律师竭尽全力为犯人辩护,死刑变成无期徒刑,无期减为十年,三五年后假释出狱。律师并不会体会遗族的痛苦,也不会代替罪犯去反省。只会尽力把悬崖边的犯人往回拉,因为处死犯人并不会有任何帮助。死人不会复活,遗族不会停止伤痛。和遗族一样,犯人的家属也会伤痛,也会拼尽全力向被害人家属忏悔,恨不得能代替犯人受罚。
所以,所谓的,罪,罚,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是让犯人被宣判死刑后感到解脱?还是让犯人重返自由社会,去用一生赎罪?
我也想问这个问题,废除死刑的制度,到底是真的人文关怀,还是在纵容更多的犯罪?
每件事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我会把你苦思后的选择视为正确答案。我看到中原这句话的时候瞬间被征服了。对犯人,监禁没有意义,犯人出狱后还可以再犯,死刑也没有意义,如果犯人并没有吧死刑当成惩罚,而是视为解脱。犯人真正的反省才是最重要的吧。
最后,好佩服东野圭吾先生,能用那么接地气的语言,把故事安排得那么精彩,哲理又那么深刻。
最最后,女夭,真诚的希望,道德和法律,都不是虚无的十字架。也希望,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