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本章继续讲“德”,理解本章,对理解老子口中的“德”非常有帮助。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常心是圣人他自己日常那颗心,这颗心有没有欲望呢?有!即便是圣人,也是人,不是神,他一定有着人所共有的弱点,只不过他懂得如何面对自己的弱点,如何和弱点相处。他可以把自己的私欲之心放下,以百姓心为心,其实本来众生的心就是一脉相承的。圣人会将心比心的去与百姓相处,教化他们。
如何相处教化呢?
第一 善待他们
他不好,是他的事,你善待他,是你的事。圣人不会心里委屈着去善待,圣人达到那个境界了,善待别人是他自己的需要。就好像过午不食不是强迫自己过午不食,是修到那个境界午后不需要吃饭了。
第二 相信他们
无论他有没有信用,都相信他。相信别人是一种能力,不是相信别人,而是相信自己,相信无论他做成什么后果,你都能在把控之中。举个例子,放高利贷的敢把钱放给别人,是相信他的偿还能力吗?他们是相信自己能有手段要回来!例子好像不恰当,但意思一样。
第三 教化他们
教化他们不离本性,通过熄灭自己的欲望来控制大家的欲望。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比方妈妈带孩子逛商场,到中午孩子闹腾要吃肯德基。这时候妈妈心里有两个方向的力量影响,不让吃,孩子会一直闹呀念叨呀不开心呀,要说服是要费一番劲的,而同意孩子吃就简单了,还可以感受下孩子吃到肯德基后的快乐,多有成就感?!可恰恰这成就感就是私欲,父母的私欲。父母能克服想要满足孩子的私欲,管住孩子想要满足口腹的私欲,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通过熄灭自己的欲望来控制别人的欲望。
上述三个都是“德”的表现,而“德”是“道”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