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故乡
随着年纪慢慢的变大,越来越觉得自己和故乡的距离变得越来越渐行渐远。
所为故乡,是一个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一个人的发源地。人生就如同蒲公英的花瓣,从故乡的母体飞出之后就散落在天涯海角。然后又在哪里繁衍生息,而我们走着走着就淡忘了故乡。
一个人在那里生活更好,是不是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要回到故乡去定居。是不是所有的中国农村出去的人的价值观当中都具备叶落归根的教条主义思想?这是一个值得哈好讨论的问题。
《红楼梦》第二回当中,那一僧一道在对唱当中有一段话叫“反把他乡认故乡。”,这一句话说出了现在社会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他乡认故乡的原因在于,你在外地成家立业,在外面有了自己的圈子,在他乡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久而久之,你对现在所生活的城市就渐渐地熟悉了。在这里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圈的之后,时间长了,你就会习惯当下的生活方式。而当你再一次回到所谓的故乡的时候,你却突然发现,你和故乡已经再也回不去了。
记得小时候我时常与父亲一起回老家,每次在老家过年的时候,爷爷奶奶都会在晚上与爸爸在一起聊家常。每次聊天,奶奶总是和爸爸和叔叔说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情,从我记事开始这样的状态已经是老家真实的生活状态。
每当我听到爷爷奶奶在火堆旁边和爸爸聊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在旁边根本插不上话,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我只能够在一边傻傻地听着。现在回想起来这些,真的感觉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消耗自己的时间。
现在发现自己和爷爷奶奶的隔阂越来越大了,我的思维方式正在改变,而然爷爷奶奶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我小时候的时代那种保守的思维方式当中活着,我生活的环境与爷爷奶奶当年生活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然爷爷奶奶依然还是用自己过去的旧思想看当下的问题,这就导致了我和爷爷奶奶交流的时候感到十分强烈的格格不入。每当与爷爷奶奶打电话的时候总是没说到几句,就感觉心情很抑郁很疲惫。
小时候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和父亲一起回老家,每次在老家都要小住一段时间。但是在老家居住的时候并不是十分愉快。不快乐的主要原因是我与爷爷奶奶彼此的价值观的冲突。每次回老家的时候爷爷奶奶总是不断强调让我老了回老家住,强调老家是我的根。人老了要叶落归根。
这样的话语在我三十几年生命历程当中已经说了无数遍,每次在老家生活,爷爷奶奶总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似的生活方式,讨论着相同的谈话内容。就如同一个拴在石磨上的驴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相同的事物。过年过节的时候,亲戚朋友到我家做客的时候讨论的话题永远是是老三篇。没有半点新意。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时间久了,谁都会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厌倦。
虽然每次回家,爷爷奶奶都想方设法给我做好吃的,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的日常生活。但是我却无法从这些当中体会到快乐的感觉。
每当爷爷奶奶和我讲述他去他们年轻时候在村子当中受到村民的排挤打压的时候我的内心就非常的承重。我是一个残疾人,我的生活环境与父亲爷爷奶奶有着巨大差别。我不愿意在村子里过多听到上辈人的恩恩怨怨,这些事情本来与我无关,我应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现在每次和奶奶视频通话时,奶奶依然和我说这十几年前相同的话题,每次当听到这些话题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十分的压抑。早年回家时,我经常与爷爷奶奶因为意见不和而在家中大发雷霆。每次回去总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争吵,现在回忆起这些,不由得想起了村上春树的那一句“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的真谛
当下的爷爷奶奶已经快到八十岁的年会年纪,我也是三十出头的人了。虽然爷爷奶奶对我很好,但是我再也不想不断去重复过去那些因为思想观念上的不和导致的矛盾,我与爷爷奶奶相处了三十二年,爷爷奶奶的习性秉性我已经十分了解了。我是个残疾人,三十好几了,既没有工作,又没有结婚,回去之后亲戚朋友难免会说一些不好听的话,再说我的身体也不好,在老姐又不能帮爷爷奶奶干农活,与其这样倒不如给彼此一点空间,很还年过去在老家爷爷奶奶照顾我的那些日子,这些事物都会永远保存在我的记忆之中,成为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