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5岁开始学握笔写阿拉伯数字起到去年30岁还在读书写字。看似一直以来都在做着读书写字这件事,何谈开始呢?可从没认真思考过,读书写字为的是什么?从事读书写字是为了期中期末中考高考考证诸如此类,那时候鲜少阅读课外书,觉得教科书才是正路,真正知识只有教科书才能授予,我想我的思路狭隘,见识短浅,拜这种无知的思想所赐吧。
直到近些日子以来,我才深深体会读书万卷,行路万里对人的思想悟性影响之大,受益之深。
于是,毕业十年,我像个孩子模样重新开始学写字学读书。
然后,如何工整按比例写好一个字,如何快又好地读完一本书,是我当前的一个学习任务。
恰巧在我想要学习如何读好一本书的同时,偶遇了一篇文章,与其说恰巧不如说我找来了这样一篇文章,因为如果你没有这种需要,哪怕是明白在眼前的都视而不见。
文章直戳我在阅读中的种种缺点。我先前才说不到2个月读了3本书而沾沾自喜,还觉得这速度OK的,殊不知这速度与质量真不敢恭维。我就是作者提到的一类人,阅读时习惯默读,在心里默读,要一字一句地从头到尾读完,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翻完,算是读完一本书,这种读书方式效率低且质量不好。因为生怕漏读而错过,所以放慢速度,因为怕忘记所以读了记不住的又回头再看,所以又拉长了阅读的时间。作者文中三番提到一本书的重点只在4%~11%之间,其余大部分都是铺垫衬托收尾罢了。而重点在于哪里,是见仁见智。一百个人读同一本书也有一百零一个想法,多出的一个想法,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读那么在同一本书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所以要学会泛读精读细读,对于不同的作品。
学会对书分门别类,哪些该泛读哪些该细读,这要看自己需求。如何快速掌握一本书的内容,可以先从书名目录前序开始了解。对于我来说我应当放弃逐字逐句的默读法,把书页放置适当的位置放在可以让眼睛扫视整页的位置,然后读这一页中部位置扫一眼,然后从上而下的开始扫描,也许中间有遗漏的内容或不解的地方,如果认为是重要的可以回头仔细读一下,否则可以继续。这样你对作品的框架及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方法太滥了吧,往往相对一本书有深入了解的人对这本书的阅读次数都不止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多次,那么,在第二次以上的阅读带上自己的问题去读吧,把答案变成自己的东西。
另外还看到一种方法,就是不短地练习,以缩短阅读时间。方法是,阅读一段文字,分别用三分钟,两分钟,一分钟来完成它,你会发现三个时间对文字停留的时间和理解的程度之间的不同,慢慢去提高阅读的速度,有意识地练习,找到适合自己最优的理解时间,速度可以提高1.5倍,2倍,3倍。
加快阅读的速度是为了让更多的时间阅读更多的读物,目的也是为了让自己更加博览群书,摆脱愚昧。但是读了又忘,这样再多的阅读量都不会形成质的飞跃,因此,又有如何掌握一本书的内容的问题予我。
我想起读书时,假期作业,语文老师或班主任通常会让我们写读后感,观后感,为的是让我们对一件事一本书一部电影说出自己的想法加深印象。所以通过写书评,或者做摘录,对掌握一本书的内容很有益处,或假以时日可以还可以拿来一用。除了这个,我还注意到现在很流行用的一种方法,思维导图法,每读完一本书,一章节,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让这些形如树枝的线条触动大脑的神经,把书中的内容转为自己的知识。这是我对思维导向的最初步的认识,正着手研究学习这个方法。
不要拒绝行动才能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