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早上上体育课,我和我的搭档一起闲聊。
“我昨晚特别晚才睡觉。”
“哇,你不是每天都很早睡吗?昨晚干嘛了?”
“玩儿手机,嘿嘿,所以今早就迟到了。”
“我已经连续一星期每天只睡五个小时了,昨晚我将近两点才睡,今早六点多就醒了。”
他皱着眉头说道:“不是吧,熬夜容易猝死诶,你别这么拼了。”
熬夜伤身,每个人似乎都这么说。
每当网络上又出现某某人因为熬夜猝死的新闻,我都不禁唏嘘感叹,然后接着晚睡早起。
有人说我这是在透支健康。可我觉得,我只是想在可以选择的时候,为将来,多预备一些选项。
02
进入大三学年以来,“紧迫感”与“焦虑感”便一直纠缠着我。已经过去了的两年的大学生活,我深知自己浪费了不少光阴,自己没有太多突破,也没有变得多么优秀。因此,我想要在仅剩的这两年里多学点东西,多做点事情。自己现在的生活,就是在与时间赛跑。
当然,“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放弃一定很轻松”。但如果现在放弃,未来就一定不会过得很轻松。
现在多学习一些东西,多掌握一些技能,你的未来就可以多一些选择。如果你的英语足够好,你将来的就业方向,就多了外企这一选择;如果你的摄影技术足够强,未来的谋生方式,就多了开办摄影工作室这一选项;如果你的存款足够多,当你未来看到心仪的物品时,你考虑的就不是钱够不够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买,买几个。
而以上这些,通通建立在“如果”的假设得以成立。
我不希望将来自己有一天会自怨自艾:“如果当初能把英语学好,这个机会就会是我的了”、“如果当初能够多掌握一些技能,现在就不至于要诸事求人了”、“如果我当初能有意识地存钱,现在就不至于要为五斗米折腰了”……我不想用当初的一时轻松,去换取未来的无可奈何。
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幸福的含义不尽相同。但我很同意黄执中在《奇葩说》中对幸福的阐释。“对于大多数人,可选择的选项越多,越容易觉得幸福”。
03
前几天,与妹妹聊天。她刚刚进入大学,似乎对一切都还很不适应。她告诉我,她有点后悔上现在的大学了。因为她觉得现在就读的专业不是她所喜欢的,她听不懂,也提不起兴趣去听,即使每天花很多时间学习,也觉得只是在做无用功。
我说:“这是你当初自己的选择,要学会接受。你选择了以学校为导向,自然就要放弃专业了。”
“如果我当初分数再高一点就好了。”
是啊,如果她的分数再高十多分,至少省内的这些大学,她就无需在学校和专业之间做出取舍,凭她喜欢就好。但可惜,她的分数不够高。她只有两个选项,较好的学校,或者较好的专业,而没有第三个。
自小,我便经历过许多无可选择的痛苦。
在我小学三、四年级的阶段,我发现身边的小伙伴都开始上兴趣辅导班。有的学书法,有的学乐器,有的练英语。我觉得这样显得很酷。
我就问妈妈:“妈,我能不能也学学书法或者乐器?”
“哈,怎么突然想学这个?”
“班上的朋友都在学,而且我觉得写一手好字或者会一门乐器,一定没有坏处。”
“这个……我们不学那个,学那些对学习没什么帮助。还要费那么多钱。”
我没有再说什么。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好。
现在想来,如果当时我们家经济状况好一些,或许,妈妈会同意的。
渐渐长大,看到那些多才多艺的同龄人,我难免会心生艳羡。但我不会去抱怨,因为生活留给妈妈的选项太少太少。
04
我不愿让自己的未来也面临同样的情况。
对于二十出头的我们而言,我们还可以凭着自己的心意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现在苦一点累一点,也可以选择轻松一点放纵一点。所以有人日复一日地锻炼健身,有人每天往返于教学区、图书馆和宿舍,也有人终日沉迷网络虚度光阴。
我们现在都有得选。
但未来呢?等我们变老了以后呢?
那时,倘若我们拖着一副没有力量的躯壳,生活不会让我们有得选;倘若我们没有任何积蓄,生活不会让我们有得选;倘若我们无法再创造任何价值,生活不会让我们有得选。
所以,在我们还能够选择的年纪,请为未来的生活多预备一些选项。
05
“你就不怕自己身体被搞垮吗?”
“不会的,”我笑了笑,“我每周都坚持锻炼,而且对我来说,其实只需要睡5个多小时,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