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二)

作者反问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江水边是什么人第一次看到月亮,江边的月亮是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这个问题千古以来就是不解之谜。从中国古代第一部诗集《诗经》开始,就有人写月,到张若虚所在的年代已经一千多年了,当然在《诗经》之前,肯定还有不少在江畔看过月亮的人,第一个在江畔看月亮的人已经无法追溯,只能成为一个永久的谜语。同样地,月亮哪一年开始照耀江边的人也无处考证。千百年来,许许多多的疑问,我们无法解答,只能让它们成为一个谜语,思考着其中的故事。从人类诞生开始,一代接一代的人诞生,也不知更迭了多少代人,这个问题至今也无法得到解释。月亮年年在江边照耀着人,望着似曾相识的人。月亮就高悬在空中,千百年来在每一代人的印象中都差不多,就像一个永不衰老的仙女,静静地看着江边所有的人。无论是什么人,它都投以深情的目光。那么,如果月亮有思想,它又会想着什么呢?它会不会是在等待一个人呢?这个人又将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会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小姐呢?还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公子呢?作者是不是也在等待着一个人呢?这宕开的一笔“不知江月待何人”,仔细品读,更觉回味。江月望了那么多人,还是等不到自己的有缘人吗?那它为什么还要照耀着人、景、物呢?这大概更让人觉得月亮的高洁,激发人们对月亮的歌颂。虽然不知道月亮等待着什么人,但是这不影响着月亮在人们心中的高洁形象。在江边大概只能长长的江水送着流淌的水离去,是否江水的内心对流水充满着不舍呢?这不正像慈母目送游子“临时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又像夫妻、情人之间的离别“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