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入手两年了,到现在才把它读完。但好在我2019年的读书计划有了一个开端。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想了几天,到底要不要用文字写成这本书的读后感。原因是这本书所涉及的话题太敏感。
当然了,大家可以且看成这是在日本发生的事。毕竟作者是日本人嘛。
少女绘摩苦苦哀求父亲准许她和同学一起去看当地举行的烟花大会。
长峰爱女心切,拗不过女儿,便答应了她。但前提是必须在七点之前回家。
眼看着时钟的指针过了七点,也还是听不到电话响。正在擦拭猎枪的长峰不安地站起身望向窗外。
妻子在女儿十岁那年过世,此后的多年家中只有他们父女二人相依为命。
等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有女儿的消息,长峰决定打电话给她的同学。可是得到的答复都是大家在电车站就已经分手了。
荒川下游葛西桥的北边发现了一具女尸。已向警察局报案女儿失踪的长峰被喊过去认尸。
看到尸体的那一刹那,长峰声嘶力竭地嚎啕大哭,他的叫声和怒吼声好似永远停不下来。
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长峰安葬了女儿,却终日惆怅,内心满是对凶手的憎恨。
正当对女儿的死因一筹莫展之际,某天长峰接到了一个用公共电话打来的匿名电话留言。
留言的内容是这样的:
喂?长峰先生吗?杀害绘摩小姐的凶手是名叫管野快儿和伴崎敦也的男孩。伴崎的住址是足立区……
反复思考了这则留言好几天,因为长峰不确定这条留言的真实程度。
可是转而他又想起了过去发生的几起不合理的案件。凶手并非每次都会被判死刑,不判死刑的案例反而更多。
如果凶手未成年,甚至连姓名都不会公布,更不可能判什么死刑。
少年法并非为被害人而制定,也不是用来防止犯罪,而是以少年犯罪为前提,为了拯救他们而存在的。从这些法律条文中无法看见被害人的悲伤不甘,只有无视现状的虚幻道德观而已。
想到此,长峰心中好似暗暗下了某个决定。
长峰向公司请了假,来到匿名电话中提到的地址。对方声称房屋钥匙在门口的信箱内。果然。
长峰忐忑不安地打开门,开始找寻女儿被害的证据,就是匿名电话中提到的录像带。
翻到了好多录像带,都被标记成各种名字。其中有一个写着“八月 烟火 夏季和服”。想起女儿失踪那天就穿着和服,长峰将这卷录像带放进了电视机。
画面一开始是全白的,可是渐渐的,他看到了人。再然后,就是女儿被蹂躏的画面。至于具体的画面,我在这里就不描述了。
见此,长峰感到全身发热,头却冰冷。正在这时,他听到玄关的信箱传来了声音。
在门被打开的那一刹那,长峰将事先拿起的手边的一把菜刀插进了少年的右腹。
由于画面描述太血腥,我选择用一张照片来代替。
虽然杀死了伴崎,女儿被夺走的恨还是一点都没有消除,悲伤也没有得到抚慰。
如果让他活下去,叫他反省,能勉强达到目的吗?这种人渣真的会反省吗?就算他反省了,长峰也不能原谅他。
因为绘摩回不来了,时间无法倒流。只要一想到这种为非作歹的人被关进牢里仍然可以活着,长峰就觉得无法忍受。
故事到此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未成年的杀人犯到底是应该被法律保护起来最终释放,还是应该被处决?
仔细想想好似两种方式都有一定的倾向性。这就是东野圭吾的高明之处。
他提出一个问题,把问题的两种导向性(法律和人心)都说清楚,然后让读者陷入在这种矛盾的思绪中往下看以见分晓。
虽然伴崎已死,但长峰内心依然不解恨。他知道伴崎还有一个同伙,而且已逃往长野的民宿。所以他连想都没想,就立刻回家收拾行李,出发了。
是的,长峰走向了一条复仇的道路。这条路,也注定不平坦。一路上除了要制造给警察混淆视听的事件之外,还要每天装扮成另外一副模样,同时躲避人多的地方。
在长野的民宿搜罗了很多天一无所获之后,长峰感到很泄气。他感到筋疲力尽。
一天他打开了自己平时关机的手机检查语音信箱,突然听到一个声音。
管野快儿很可能躲在长野县内最近刚倒闭的民宿里,应该是距离高速公路交流道不远的地方。
而这,正是他期盼已久的声音。
可是来到此地之后并无所获,因为警察先行到达了这个地方。
走到此时,长峰的选择貌似只有去警察局自首了。
然而这时,又有一个电话打来。
今天晚上八点,管野快儿会出现在上野车站。
听到这个消息的长峰毫不犹豫地拿起猎枪往上野车站赶去。
位于上野车站的Atre百货公司门口,管野快儿果然出现了。同时出现的,还有早已埋伏在此的警察,然而长峰都将他们视作空气。
等了此刻许久的长峰端起猎枪,可随着一声枪响,他应声倒地。
这是警察织部开的枪,他一直追查此案。长峰倒下之前,他已喊过长峰的名字企图喝止他,然而长峰并未听见。
东野圭吾用这样的一个结尾回答了一直以来贯穿全书的问题:
法律保护的是受害者,还是凶手?为令少年犯改过自新,是否就可以无视受害者撕心裂肺的痛楚?
可是这是最好的结局吗?不见得,但却是最具普世价值的结局。
(本文始发于公众号小舆干。拒绝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