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到独立思考,看把时间当成朋友摘出来的,有的联系了一下自身。有点乱,后面改
想做到“思维缜密”其实很容易——从现在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如6个月),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或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甄别其中的因果关系,逐一应用以下提到的种种原则。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甄别能力突飞猛进。从我得到的反馈可以看出,实践这个方法的读者常常收获惊喜。其实,那就是重生的感觉。
1)自证预言的运作机理颇有些令人迷惑:好事很少心想事成,坏事往往无中生有。但这也不是不能解释:或许这与人类大脑中根深蒂固的“恐惧情绪”有关——喜悦会使一个人停下行动去享受喜悦,而恐惧却恰恰相反,会引发一个人马上采取行动去避免危险。事实上,这种出于恐惧的决策几乎总是事与愿违。
坏的事情容易发生,是因为人的恐惧做祟,造成自证预言
2)判断一个方法道理有没有效,不是有效果就很好,而是看效果是不是大于安慰剂效应,一个方法即使没用,但因为有人心里相信他,而产生很大程度的安慰剂效应而变好,这时是要用双盲测试来治疗的。
3)基础:在接收一个观点的时候,要有分析的过程……分析因果关系,是我们在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观点之前必做的功课。
b真的是a的果吗?他们是因果关系吗?还是都是谁的果;只是a引起b的吗,还有其他的原因吗?;a是b的主要理由吗?
要能判断概念一句话是否是正确,比如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接受不确定性,都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其实是不合时宜的,我就是啊……容易怕这怕那,然后做些无效的事,引起浮躁的事……或是简单的概括,不合适的归因,而事实上,即使是伟大的爱因斯坦,他知道的对于不知道的也只是一小部分。科学也只是对巨大的未知世界不断试错的过程。
5)概念不清,把不是一回事的当成一回事,易经的金木水火土,典型的是“燃素”是之前试错的经验,之前简单说法,现在元素周期表一百多种元素,看得见的,能感知的,不能感知的要在实验室提炼和实验的,所以才有现在的各种仪器,工具,各种高科技都是在这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基础概念的不清晰不透彻,会造成不恰当比价,无关类比,错误的认知。
我也会有懒得思考的时候,举例来说,在工作岗位上,有些人像顶着一颗榆木脑袋一样,只做领导要求做的事情,但往往连被要求做的事情都做不好。很多时候,这些人并不是偷懒,而是长期养成的习惯(回避思考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他们的行为模式——他们根本想不出该干的是什么,所以只求把领导交代的任务完成以保饭碗。可是,他们甚至连该怎么干好那些被交代的任务都想不清楚,因为他们的脑袋从未“用进”、只曾“废退”,早就退化成了实心的榆木疙瘩,没什么用处。
而另外一些人(肯定是少数),在接到任何任务之后,都勤于琢磨,思考该任务的目标、实质、意义,再据此思考完成该任务的方法。于是,他们会为了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去做很多领导原本未曾交代的事情,最终,他们不仅能完成任务,还常常有很多意外收获……
这就是差别。前者往往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却“一无是处”、“碌碌无为”,后者却在同样的时间里“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高升”……后者逐渐会拥有更多的机会,占据更大的平台,最终与前者成为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
很多人就是这样,坚持拒绝思考,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大哲学家罗素曾观察到这个现象,他为之奇怪并慨叹,“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然后戏谑道,“实际上,他们确实死得很快。”
思考,更准确地说,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多少道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没那么复杂,也没什么玄妙, 不过是一个正常的有脑子的人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一旦开始尝试独立思考,我们就会发现,陷阱无处不在。这些陷阱直接导致无数人放弃思考——因为在很多时候,思考虽然不费力气,但实在是太麻烦了。为了避免麻烦而把思考推给别人是一种常见的解脱手段,由此,大多数人身上出现了大量“迷信权威”的现象,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迷信权威”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陷阱:权威的意见可能更加准确,可是,权威也好、专家也罢,滥竽充数的实在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