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夸张的说,有段时间,我快要把自己忙死了。
这要往前追溯大半年,我的人生经历了比较重要的两个使命点,嗯,不是你们想象的转折点,因为既没有比之前道路坦荡也没有使我跌入谷底,依旧平衡在某个空间,不温不火,相对安稳,也算很好。
其中一个点,是自然而然生命交于即将为人父母的责任,有着无可避免的手足无措,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即便有老一辈的指点,但从来都是初学一门技能时才有的一脸懵逼状态。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微博上看见一位博友转载的文章底部“简书作者”四字,拨乱了一直循规蹈矩的听话神经,想起了原来我也是喜欢过文字的姑娘,那份初心不知何时就被淹没在物欲横流的现实冰封世纪,深不见底。只能像美国探险大片那样,偶尔被后来者无意闯入心中的那片境地,你才会记得你就那里等着被救赎的一天,也终于明白,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一群人的唤醒与激励比口头承诺来的更加坚挺有效。
这大概也是鸡汤文存在的意义,但实践还是在于自己。
在某位有着多种多样爱好的人的语言攻击下,更加深了重拾文字的信念,就这样,在慌乱中选择开始了抒情之路。开端并不是那么美好,掺杂着一点较劲,以至于那段时间我死磕自己快要吐血,还不见改,把事情排满,逼自己做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写作是每天的必修课,几乎每晚都折腾到12点以后才睡,甚至期间还有过5点多起来跑步的行为,但就现在看来,那段时间我不是在进步,而是自虐。
是的,自虐。
满当当的事情,硬塞给宇宙赠予你的24小时里,真的,我现在觉得,那不是在标榜自己有多努力,恰恰证明自己有多执拗。终于,精力透支,累瘫在病床上,深夜反复发烧了几次,你不得不向生命体的弱点和解,也是向死磕坚持的自己和解。解脱在那个时刻,也突然发现从来都不用着急着向外界证明自己,它需要一个过程让你变的慢慢强大,然后会有目光聚焦于你。
正是那句,不要着急,你想要的岁月都会给你。
折腾过,我不似从前,没有感觉自己在堕落,而是真的在沉淀,思考更加有力,文字一笔一划,结结实实的扎进地基里,牢不可破。我愿意把这过程形容成幡然醒悟而不是找借口放松。个人产生的改变,唯有自己心里最明白。太在乎圈子里人的看法,会像紧箍咒一样圈住自己的人生。
这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需要一步一步认真对待。
直到现在,我从一个快要被淹死的水手,变成了胸有成竹可以宁静的控制命运走向的船长,尽管我不知道选定的方向是否会撞上冰川,但我都觉得这是笃定的、平稳的、可以掌控的,是那种握在手里适宜的有力度的轻松感。未来只会越来越明朗,我看见光明的终点站再对你挥手致敬。
然而同行写作的路上,见过很多死磕文字的作者突然就销声匿迹了,从一个活跃的、充满希望的简书作者身份,退到了原来进入的地方,静静的做一个被风沙覆盖的可以蔓延的野草,其实生命力还在那里,只不过掉转头爬向别的方向。遗憾的情绪在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
不能否认的是,人的体内藏着一个巨大的可充气的负能量球,圆滚滚和胖嘟嘟。当到可承载的极限,就会爆发,像吃了一周上火食物后的红粉色丑陋痘痘以及口腔溃疡,总是需要以不同形式的过程来发泄去火。
写作也一样,不要被机械的不堪重负的齿轮推着行进,形成可以收放自如轻松舒适的有节奏的写作频率,一周三次,两次,都可以,这是对生命弱点的尊重和理解。
真的,太满的水,会溢出来,太多的压力,会摧毁你。
焦虑的前提就是把自己逼的太紧,没有达到如期的效果,会更加怀疑自己,情况也只会更加糟糕,然后愈演愈烈,放弃就趁虚而入。
听人说,人际关系最舒服的状态是给彼此留一点安全的隐秘的可以喘息的空间,也相当于馈赠别人一口清新的空气。我们之间没有亲密无间的关系,但伸手就能触得到柔软,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距离产生美吧。写作是我们的朋友,本也应该如此对待。
不要为了更新而更新,而要为了情绪奋笔疾书。
记得一位女作者说,当代作者的尴尬是为了写作必须强行酝酿情绪但其实忙到只想睡觉,毫无情绪。不能再认同,没情绪的时候,写出来只是胡乱堆凑,有感而发才会有生命力。
没有情绪的时候就停下来,出去散散步,听听歌,在某一个时刻,灵感自动就会袭来,你会体会到指尖在键盘中洋洋洒洒的感觉,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像是进入到了另一个高潮,突击了人生的自信,成就感如影随行,状态也越来越佳。
无数个生命体都在告诉我们,生活从来都不轻松,写作也很不容易,你真的不用死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