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堂

学校里有片柑子林,结的臭皮柑,不好吃,于是被夷平了,盖了间莫名其妙的礼堂。小伙伴痛惜不已。过不了多久,我们却发现,那礼堂真是个有意思的好地方。


礼堂的一侧便是厨房。所以,除了偶尔用来开会,礼堂主要是用来吃饭的。

在礼堂看人吃饭,是一件乐事。

下课铃一响,大队人马蜂拥而至。仔细去看,每次跑在队伍最前列的,却总是那么几个人。他们来至窗口,并不急于出手,先挨个快速打望一遍,然后才锁定要打的菜式。趁队伍还未成形,不落痕迹插了进去。来至窗口,必定还要同打菜的阿姨油嘴滑舌一番,讨多一些分量。再寻个宽敞角落,慢慢去吃。

人越来越多,礼堂里的气氛火热起来。那里面依次排开几十张方桌,却并没有凳子,所以毋论师生,吃饭是需要站着吃的。依胖司令的说法,站着吃饭有诸多的好处,一个是吃得快,因为站久了自然会累,另一个则是消化得好,直上直下,对身体有益。胖司令管食堂,见多识广,这番话也不知道他从哪里寻来的依据。

学校管得严,礼堂一个大门、四个小门,皆有老师与学生轮流值守,饭菜决不允许带出礼堂。所以,一千多人只能闹哄哄挤在一起。空气中洋溢起豆豉辣椒火爆爆的味道,还飘荡着或多或少的汗臭。那菜虽然看不到什么油星星,但味道却明显十分生猛,半大小伙子一张餐票买两个油豆腐,硬生生能干下半斤糙米饭。


待学生乱马齐蹧吃完散去,厨房的阿姨便会鱼贯而入,手舞笤帚,十分麻利地将桌上桌下的残羹剩米扫进簸箩,再直接挑至学校的猪场,将那几十头大白猪撑得膘肥体壮。年终杀肉,分与众人,算作福利。

阿姨手法虽然纯熟,但方桌上下总会留下些各式残渣,经人践踏,假以时日,礼堂的地面便是富有弹性黏黏的一层,沾些水根本站不住人。这时候,胖司令便会大喝一声:哎呀,地板溜滑,人都要飞得起了,快搞水来!于是厨房里冲出几名师傅,挽起袖子接好水管一顿狂冲,黑水横流,地板终于现出底色。但不出半月,必定黝黑绵弹如初。


谁会想到,这用来吃饭的礼堂,还会给小伙伴带来其他的快乐。

食物残渣总会引来各色小鸟,趁人不备齐聚在礼堂的地板之上。到时候,几个人一起动手,将礼堂的门一关,待那些傻鸟发现时便已经没有了退路。那鸟定然会着急,在礼堂中四处乱飞。这时千万不能让它们落下,需想尽办法耗尽它们的体力,磨灭它们的意志。大声喊叫也好,拍桌子也好,拉弹弓去射也好,只不顾一切让那鸟在空中乱转。那鸟转得急了,便会往透光的窗户上撞去。礼堂的老式木头窗上早已经没有了玻璃,换上的是厚厚一层塑料纸。那鸟往塑料纸上一扑,“哗啦”一声,极容易便卡在塑料纸与窗内防盗用的细钢筋之间。它越是挣扎着要突出塑料纸的包围,越容易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只要攀上那窗户,便能轻轻松松手到擒来。

被捉的鸟,绝大多数是当地称为“癞头娃”的一种。八哥与麻雀也会来礼堂打打牙祭,但是它们机灵得很,眼见大门即将关闭,总能在还有一丝缝隙时,夺路而出,留给我们无数唏嘘感叹。那“癞头娃”抓到手中,并不能养活,若不松手,过不了多久便死翘翘了。问过大人,大人会说那鸟性急得很,有很有些呆,要不怎么会被捉呢。


礼堂主席台两侧,用钢钉钉在墙上做成了两溜梯子。那梯子的第一级很高,小伙伴需要叠罗汉才能够着,似乎是专为防止小孩攀爬而设计。这却越发激起大家的好奇心,纷纷以爬上那梯子为傲事。梯子顶端,台的两侧,不过两个满是灰尘的平台,栓了些拉绳,应当是用来控制幕布的开合升降。但在这台上往下俯瞰的感觉,十分过瘾。

再往上,便是支撑礼堂屋顶的钢梁。有胆大的,会沿着那梁爬了一个来回,还做上几个惊险的动作,便能在小伙伴中收获无数艳羡与一票粉丝。结果有一次,一个孩子表演时摔了下去。那钢梁离地面少说近十米高,他落下的时候,砸穿了天花板,“碰”摔在了木头饭桌上,最后滚落地面。在那黑乎乎的地板上一动不动躺了十几分钟之后,他竟突然起身,摇摇晃晃回家去了。留下一堆孩子在他身后凌乱不已、不知所措。

自此以后,那钢梯便被拔去,再没有人能上到礼堂的顶上。


礼堂,毕竟不是饭堂,还是要用来开会的。

一次,县领导来学校指导工作,自然需要召集全校师生听个报告。领导不太了解情况,开会的时间长了些,没留意到礼堂旁边的厨房已经轰然发动。初时,礼堂内的众人尚能勉强安坐。稍久便再难按捺,人声逐渐鼎沸,无法压服。细细听去,交头接耳无非是猜测锅中炒的,究竟是豆角还是茄子,有没有肉,会摆在第几个窗口等等。再至后来,台上的领导亦被那味道搞得饥肠辘辘,无心宣讲。于是大会草草收场,领导却留下深刻印象:你们学校,纪律一般,伙食却办得不错!

不久,胖司令欢天喜地从县里扛回一面大红锦旗:优秀后勤单位。

只不知这是否也是那盖礼堂的一点初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大礼堂应该建于五六十年代,用于开会,选举,传达精神指示什么的,基本上每个村有一个。我记事的时候,它主要用来作村部了...
    别山举水阅读 1,479评论 47 39
  • 在外打工几年之后,手头有了一些积蓄,我就将房子盖在小镇旁边,离老家堰头湾有七八里路远。这儿新盖了不少房子,房子的主...
    别山举水阅读 875评论 4 15
  • 生活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农村的孩子,文化生活的来源非常的狭窄。除了刚介入的电视外,广播还占有传播的主...
    一只固执的鱼阅读 493评论 0 0
  • 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谁也阻挡不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得很快,娱乐节目越来越多,有些人家买起...
    别山举水阅读 406评论 0 11
  • 作者:聂希子 时隔数年,重返大礼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却少了那片无比熟悉的洁白。 从前的大礼堂,青...
    聂希子阅读 1,415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