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谈到了什么是专家,还谈到了天赋并不是成为专家的必要条件。那么今天要介绍的本书内容就是专家是如何构建技能的。
一、构建专业能力的方法
前文里提到了,要成为专家,练习比天赋更重要。但很多人可能会说了,“明明我也很认真练习了啊,为什么没有效果呢?”,其实这就是练习方法的问题了。
让我们来看专家是怎样来构建技能的。
如果我们把每项技能分成不能做、能做但费力、精通三种水平的话,怎样做才是最有效的构建专业技能的方法呢?
大多数的人可能会采取下面这种方式。(A、B、C分别代表不能做、能做但费力、精通)
这种方法有什么问题呢?
1.掌握技能的顺序仅仅是循序渐进,而专家会让一些技能直接从A(不能做)进步到C(精通)。
2.随着逐渐熟练,处于状态A的技能会逐渐减少为零;而专家则是会不断补充新技能的。
3.专家将技能从B移动到C,但是也会将技能从C移动到B。
为什么专家要这样做?
因为任何长期停留在自动化控制或潜意识状态的技能都会逐渐退化,即使我们经常使用它们也一样。要让能力保持下来甚至继续精进,就需要有意识地、带着思考去练习,也就是所谓的刻意练习。
二、刻意练习与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在前几年曾经广泛流行,但事实上,至今为止的研究并没有显示专业能力的成长有着具体的时间标准。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只不过再次揭示了刻意练习对于提升专业能力的必要性。
那么,什么是刻意练习呢?
1.刻意练习不等于刻意地练习
很多人受了“一万小时定律”的影响,花了大把的时间去看书、去上培训班,结果却收效甚微,于是他们就开始质疑刻意练习的意义。但其实他们只是误把刻意地练习当做了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核心是用正确的方法去练习,强调练习要能收到反馈,练习者要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打个比方就是,如果你的罚蓝姿势始终是错误的,那么即便你像樱木花道一样练习罚篮一万次,你的罚球也不会变准,甚至还有可能越练越糟(因为形成了肌肉记忆)。
2.当心贪多嚼不烂
大多数人在学习、练习过程中的另外一个常见问题,就是过度输入。吸收了太多似懂非懂的概念,学了太多半生不熟的技能,结果就是越往后进步速度越慢,一直停留在初级阶段无法自拔。
三、刻意练习的简明规则
刻意练习过程中,最需要牢记的一点是:精通半个技能完胜一堆半生不熟的技能。
如果你需要学习的任务/技能太难太复杂,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之拆分为足够简单的子任务/子技能。
刻意练习的设计规则:
完成一项细分任务,经过1~3组45~90分钟的练习,就能达到95%的精通度。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要停止练习,重新设计子技能。如果是任务/技能过于复杂,就要进一步拆分细化;如果任务并不复杂,只是难度太高,就要降低要求或标准。
四、刻意练习的注意点
1.不要被感觉所迷惑
错误的练习往往感觉像是正确的。我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练习,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假装在努力,只是在追求自我满足但却忽视了与成效挂钩。
正确的练习往往感觉像是错误的。刻意练习总是会超出我们当前的能力范围(舒适区),总是会激发出我们潜意识里的畏难心态。我们经常会抱着侥幸心理,不断重复练习已经掌握的技能,希望凭借更多的练习逐渐改进和提高。然而事实却是,我们在平庸阶段进行的练习越多,对平庸技能的强化就越大。
2.非刻意练习也是有用的
除了刻意练习之外,其它一些练习活动也是有其价值和必要的。它们虽然不能取代刻意练习的作用,但可以对刻意练习形成适当的补充。
玩乐/表演型学习
对于孩童或者新手来说,玩乐型练习可以帮他们克服初期入门的难度,为接下来的学习开个好头。
教程式学习
教程式学习的优点,在于有人帮你筛选出了学习的要点、帮你总结出了学习的正确路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学习教程本身并不是刻意练习,如果你过度依赖教程,依然会陷入不断重复平庸的陷阱。
项目型学习
项目型学习是围绕完成一个复杂项目的目标来开展的学习。项目可以为你提供强大的学习动力,刻意强迫你主动思考去排除障碍、解决问题。但是项目型学习并不是刻意练习,它是围绕解决问题而开展的,而不是构建可能的技能。
总之,专家与普通人在构建技能方面的差异,就是专家更懂得利用刻意练习,来分项、分步骤地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刻意练习不等于刻意地练习,必须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必须要将任务/技能不断细化成难度适中的子任务/子技能,经过重复的练习直到彻底掌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