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内在小孩。
在我努力学习哲学,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其实我是一个回避依恋型人格的人。就是说,我和自己父母的关系搞得太糟糕,没有从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爱。导致我和这个世界无法建立亲密的关系。
所以现实一受挫,我把自己缩回到了似乎安全的书本里面,觉得通过学习哲学、写文章可以获得自己的救赎。
被现实打脸,这实际上是妄想。
因为没有在现实中得到亲密关系的滋养,我变得日益得寂寞枯索,我曾经反复说过,我曾经在一次出差的路上。感受到内在无比的孤独寂寞冷,所以,不得已又回到了不那么温的家里。
所以那个时候,自己的内在小孩是很绝望的很失望的,对现实的关系始终是无法投入的,为什么呢?
因为,曾经在童年的时候没有得到够多爱和接纳。而是太多的批评和否定。
所以当我终于搞明白了自己这个回避型人格的时候,这只是疗愈一个开始,一种脑袋里面的认知而已。
2,疗愈内在小孩
我记得真正的具有疗愈性的时刻,是当我有一天在听陈海贤在说一个故事的时候。
他说有一个女生因为前男友在一次高山滑雪的时候意外去世了,一直无法走出来。因为内心觉得这都是因为自己的错,所以才导致男友的死。
在现男友不断鼓励接纳后,当这个女生终于意识到。只有当自己走出来。才是自己的救赎,也是对前男友最好的纪念。
有一天,她决定去那座雪山,和他的现代男友一起。在山巅上,她对着那座雪山大声的、不停吼叫,说我很好,你好吗?
吼到自己泪流满面情不自禁。
在听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突然间,抑制不住的泪流满面,我觉得那一刻,似乎我内心的。内在小孩的心门打开了。我把囚禁内在小孩的牢笼打开了。
那一刻,我终于承认或者说,意识到我的童年并不那么美好。
这个是我这个回避型人格的人不愿意承认的一点就是,即便和自己的父母关系很差,我也不愿意承认,似乎这样死撑,就可以让自己熬过去一样。
可是,那一刻我完全的臣服,承认自己的过去并不那么美好。我向这个受伤的小孩道歉,张开双臂接纳了他。
这个接纳来的太迟了,但是,它毕竟来了。我感动的流下了眼泪,那是一场非常尽情、不由自主的流泪。如果不是在大街上,我可能会嚎啕大哭一场。
从那次之后,仿佛有一道光照进了我的内在的小孩。
我开始承认自己的内向胆怯不敢投入的爱。然后很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就是当我愿意承认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反而更加的愿意走出来。
我觉得这就是因为内在的小孩被看到了,他也被照亮了,他也有力量走出来了。
这个内在的小孩其实是一个回避型依恋的人格的原因,就是他害怕投入自己的关系会受伤,所以。他要冷漠来表达,来逃避关系,那也是自己的懦弱。实际上是害怕自己受伤的一种表现。
找到问题,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我开始试着和自己的父母和解。接纳自己的懦弱,也接纳父母的怯懦无助。接纳自己曾经的绝望。
最后我逐步的走了出来。建立家庭,养育孩子,写书简书,开直播。
可以说,生命的活力从修复自己的内在的小孩开始。
3,全能自恋的小孩
以前我不太相信有全能自恋的存在,以为只是一种被放大夸张的自恋,但是,现在我深刻的感受到全能自恋的存在。
比如说我的三岁的儿子,当他说要买一件东西的时候。立刻马上要停拿到,否则的话马上就暴怒,那确实是一种全能自恋的彻底表现。
这是我一直压抑,所以不被自己看见的一面。
于是,我接住了孩子的那份巨大的愤怒之后,他慢慢的变得心平气和了,也就是说我承受住了他的暴怒,然后也接纳了他的自恋,最终转化了他的这个自恋。
这也是我为什么愿意无条件的爱孩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当孩子的全能自恋没有得到接纳,孩子是会退缩变成会逆袭人格的,比如说像我一样。
当然,我还见过另外一种类型,就是它会变成攻击性的人格。他通过指责别人的过错来显示自己的价值。这是一种进攻型的人格。
我曾经见过很多这样的权威型的女性。永远唠唠叨叨别人,似乎每个人都做的很不好,除了她自己。
其实她们内在也是一个缺爱的小孩。只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那么愤怒其实是因为缺爱的原因。
并且,因为他们的要强,所以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内在的缺憾,这种这种人过起来会更辛苦。表面的坚强似乎掩饰内心的脆弱和缺爱,可是这个缺爱的孩子却永远的处在饥渴的不满中,最终他会活在自己的彻底无助甚至被害妄想里面。
我也曾经见过这样极端的女生,她们不愿意承认内心的内在小孩的存在,所以她们永远是以一幅以强人的形象展示到别人面前。
可是他们的生活。往往都是不幸福的人。即使,她们在这个社会当中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成功。
相对于回避型人格来说,攻击型的人都会更加的隐秘。因为,攻击要比回避来得有力。而这种有力其实是掩饰着自己的怯懦,这可能也算是生命的一种防备吧。
如何找到自己内在的小孩的特点,并且看到内自己内在小孩的不足。这可能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我相信这也是心理咨询师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希望能够在这个方面创立自己的见识。
我是南星教育林老师
每日原创家庭教育文章第2年第631篇
2020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