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D482:成都侯王商上书,表示愿分出自己封地上的土地和百姓,请求皇上封给王莽

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482《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三十一卷-07

伪君子与真枭雄

最初,太后有兄弟八人,唯独弟弟王曼早死,没有封候。

太后怜惜他,把王曼的遗孀供养在东宫。王曼的儿子王莽,从小成孤儿,不能与其他人相比。

那些兄弟的父亲都是将军、王侯,他们可以凭父亲的地位恣意奢华,在车马声色放荡游乐方面互相竞赛。

而王莽屈己下人,态度谦恭,勤学苦修,学识渊博,穿着像儒生。

王莽侍奉母亲和寡嫂,抚养亡兄的孤儿,十分尽心周到。

同时在外结交俊杰之士,在内对待诸位伯父叔父,能委屈迁就,礼敬有加。

大将军王凤病重时,王莽侍候他,亲口尝药,一连几个月都不能解衣入睡,因而蓬头垢面。

王凤将死时,把王莽托付给太后和成帝,王莽因此被封为黄门郎,后又升任射声校尉。

很久以后,叔父成都侯王商上书,表示愿分出自己封地上的土地和百姓,请求皇上封给王莽。

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中郎陈汤等,都是当代名士,也都为王莽美言。

成帝因而认为王莽贤能,太后又屡次以此嘱咐成帝。成帝封王莽为新都侯,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王莽在宫廷服务谨慎尽心,爵位越尊贵,他的礼节操守越谦恭。

王莽把自己的车马、衣物、皮裘周济给门下宾客,而自己却家无余财。他收罗赡养名士,结交很多将、相、卿、大夫。

在位的官员轮番向皇帝推荐他,善游说的人也为他到处宣传,虚假不实的声誉隆盛无比,压过了他的诸位伯父叔父。

王莽敢于做违俗立异的事情而又安然处之,毫无愧色。

他曾私下买了一个婢女,兄弟中有人听说了,王莽辩解:“后将军朱子元没有儿子,我听说此女有宜男相。”

王莽当天就把婢女奉送给朱子元。他就是这样隐匿真情博取名声。


感思:西汉终结者王莽登场,犹如暗夜中悄然滋长的藤蔓,其形态已在早年的一举一动中埋下伏笔。

太史公曰“三岁看小,七岁看大”,观王莽少年行事,确可见其非同寻常的城府与野心。

王莽的逆袭策略可以概括为:“以外戚之身,行圣人之事,夺道德高地,收宗族之心”。

树立绝对反差,成为家族“道德标杆”

他的叔伯们,如王凤、王商等是当朝权贵,家族子弟普遍“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这是一个生活奢侈、行为放纵的群体。

王莽则反其道而行之,“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

他刻意营造出一个勤奋好学、谦恭俭朴、孝悌忠信的儒生形象。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他如同污泥中的一朵白莲,格外耀眼。

这首先从视觉和口碑上就给了叔伯们巨大的冲击和好感:这个孩子不一样,他很“贤”。

王莽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处世智慧,已然超出寻常青年的认知范畴。

极致的“孝”与“悌”,情感投资的核心

王莽侍奉母亲与寡嫂,这是“孝”的延伸,表明他恪守人伦。抚养兄子,这是“悌”的体现,对亡兄尽到责任,显得有情有义。

最关键的一步:侍奉伯父王凤。在王凤病重时,王莽的操作堪称经典。亲尝汤药,这不是普通伺候,而是模仿孝子侍奉父母的故事,极具象征意义。

连月不解衣带。表明其辛苦和专注,远超寻常子侄。

蓬头垢面,这是最重要的“视觉符号”,故意不修饰外表,将内心的“焦灼”与“孝心”外化为肉眼可见的证据,传递给病中的王凤和所有来探视的人。

王凤这位权倾朝野的大将军,在病弱之时最是敏感脆弱。他亲眼所见、亲身所受的这份“孝心”,对比其他可能只是例行来问候一下的子侄,情感冲击是巨大的。

因此,他临死前“托太后及帝”,用自己最后的政治资本为王莽铺路。这是王莽撬动家族资源的第一块、也是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谦恭侍上,礼敬伯叔,巩固家族内部关系

王莽对外结交名士,对内对待各位叔伯,更是“曲有礼意”。

他身段极其柔软,“屈己下人”,绝不因自己开始得势而倨傲,始终保持着晚辈的谦恭姿态。

这对于位高权重的叔伯们来说,非常受用。他们不仅觉得这个侄子“贤”,更觉得他“乖”、“懂事”、“尊重我们”。

借助权威背书,打造“当代名士”口碑

王凤的托付让王莽进入了官场,但这还不够。

王莽深谙权力场的游戏规则,在集权体制下,道德声誉是最硬的通货。他进一步利用机会,让朝野的“名士”为他说话。

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中郎陈汤等名士成为他的“代言人”。这些人的称赞,极大地提升了王莽的声望,使他从一个“不错的王家子弟”升级为“全国知名的贤才”。

连外人都这么夸,证明我们王家的这个孩子确实是真贤能,而不是自吹自擂。这加深了王商等叔伯的认同感。

王莽的良好声誉给整个王氏家族带来了光彩。投资王莽、提拔王莽,就是在维护和提升家族的整体声望。

在以上背景下,再看王商“愿分户邑以封莽”的举动,就非常好理解了。这对王商而言,是一笔极其精明的政治和家族投资。

王商的行为,是对王莽长期经营的“贤能”人设的最终验收和官方认证。

它标志着王莽不仅成功俘获了叔伯们的“心”(情感认可),更俘获了他们的“脑”(政治判断)。

他们一致认为,投资王莽就是投资家族和自己最正确的选择。

一个最初因“孤弱未能与群辈争”而获得同情的少年,最终却成为颠覆王朝的力量。

过度完美的道德表演背后,往往藏着最危险的权力欲望。

王莽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是一部关于人性异化的寓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