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过端午节,对于我来说最大的仪式就是吃粽子。因为粽子这种食物也只有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才吃,平时基本不碰。
只要一过端午节,我就会想起小时候的样子。
小时候的端午节,家里都很忙。父母在我五岁的时候开始学做炸油条,在这个行当一干就干了二十五年。在农村炸油条愈到过节愈忙。每家每户都会在这一天多多少少的买一些油条吃或者用小麦换。
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爸爸会和八十多斤面。然后从凌晨两点开始炸,一直忙活到中午十一点左右。在端午节当天,我大娘还有我姑姑、姑父他们会过来帮忙。早上的时候过来买油条的人络绎不绝,时常会出现多人排队的现象。
那场景有些凌乱,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大人们大声的说话,打着招呼。
现在才明白老人劳作的不易,其实在小时候我从来没想到这些,只知道今天家里特别热闹。冰棍、西瓜可以随便吃。
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中午这顿饭。一般大娘、姑姑、姑父他们都会在这里吃,毕竟忙了一个早上。老爸会到镇上买些猪头肉和一些瘦肉,老妈会从菜园子摘一些黄瓜,拔一些大蒜回来。新鲜的大蒜就着刚出锅的油条特别的好吃。我妈会用黄瓜、猪头肉拌一大盆子凉菜,我最爱吃了。再买两捆啤酒,啤酒会放在盛满水的水缸里,这些水都是刚从井里打上来,很是冰凉,可以起到冰镇的作用。粽子一般会在端午节前几天做好,把它们用一个编织袋装好,再用绳子把装有粽子的编织袋吊在水井里。那个时候水井就是家里的冰箱,到现在依然如此。
吃着新拌的凉菜,喝着冰镇的啤酒,有时也会吃一个从井里刚拿上的凉粽子,那滋味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大人们一边吃一边聊天,我们这帮孩子是一边吃一边玩,很是热闹。
过节过得是什么,就是个热闹,图个气氛。
十四岁那年,我就到了县城上学,所以过端午节的时候就回不来。那个时候还没有端午节这个法定节假日。
从一九九七开始一直到现在,在老家过端午节的次数,寥寥无几,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可是,童年的记忆的依然那么清晰可见,仿佛就在昨天。
这么多年在外面也过了很多端午节,却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无非就是吃个粽子。吃个粽子也就过了节。
童年很短暂,但是童年留在自己心里的记忆却最有分量。童年的这些记忆到现在变成了乡愁,变成了我与家乡最多的联系。
你是那里人?我是老家人。即使在外地买了房成了家,生活在这里,工作在这里,却依然割舍不了自己的故乡情。
每一次过端午节,小时候的端午节情景就会出现在我的眼前。
新鲜的大蒜、新鲜的黄瓜、热气腾腾的猪头肉、冰镇的啤酒、凉凉的粽子、冰冰的西瓜,还有吃不完的奶油冰棍。
这一切都存在我在脑海里,很难忘记,也不可能忘记。
大人们忙碌的身影,大人们喝酒的神态;孩子们跑来跑去的样子,孩子们挨大人数落时的委屈,我都记得一清二楚。
在我的记忆里,越是忙碌的时候越是有可能伴随着孩子们的哭笑声。过去如此,现在也是这样。
小时候很烦这样的声音,现在才明白这就是生活。正是因为有了孩子们的哭笑声才让生活有了生气。
端午节过去了,从过去的这一刻起,新的端午节又开始等待,这一等就又是一年。
时光匆匆,年复一年。今年的端午节,你吃粽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