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扬尘》是一个关于父辈生活的回忆式故事。
父母,长辈,对于子女来说,是生活的启蒙,是生命的延续,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留给我们无形的财富。看完《天地扬尘》后,我思绪万千,其实并不是故事本身的曲折或精彩让我深度思考,而是他们留下的精神,还有能够流传的或者存在过的意义。
作者从爷爷和外公这辈写起,他们当时经历的生活与生存的大环境。那半是山坡半是平原的碧野村是父亲从小生活的地方,爷爷曾是碧野村沈姓族长,带领村民耕种和致富,父亲是沈家的大少爷,学识渊博,外出读书,与母亲相识。
二人结成连理,因父亲在乡时,已经跟另外一个女子结婚,所以母亲没能被爷爷认同。母亲的命运如同外婆一般,外婆的身世一直是一个谜,生下母亲不久后投井自杀,话说是外公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日本女子。
爷爷和外公的故事并不长,因为文中的我与他们的联系并不紧切。父母像是被长辈们抛弃无枝可依的小鸟,为了小家伙们的生存,他们必须选择一处安栖。于是,在我漂泊的日子里,终于有了安定之所——沅陵。
在犹太教里,人们死后都要面临上帝的审判,由上帝决定上天堂还是进地狱,但有两种职业的人是不需要审判直接上天堂:医生和教师。可见医生和教师的地位之高,不管是在哪个年代,都会认为医生和教师比较吃香,至少是个铁饭碗。
其实这也并不全然。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师,但父亲和母亲的命运就大不相同。父亲师从陶行知、蔡元培,在新宁的时候,父亲以他的才能和品行,当过县教育科科长,县政府主任秘书,新宁师范校长,可在乱世,没有稳定的生活,战争打到哪里,哪里就不得安宁。
新宁的县长眼见敌人要打到家里来,就偷偷地带着家眷跑路了,此刻,大家都推崇父亲先代理县长职位,管理事务,父亲无奈之下,只得认同,度过难关,虽然这代理县长只当了23天,却几乎是毁了父亲的一生。
父亲此后的生活并不好过,与其说是教师,不如说是在学校里喂猪,沦落到如此境地,他也没有一句怨言。而“我”的生活也不太好,背着父亲的名声下乡,与自己心爱的女子天各一方,像极了居无定所的浮萍。
后来的后来,一切都好起来了,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以往,听到一切都会好起来时,会噗之一鼻,那不是安慰人的话嘛,真的会好起来吗?而今,再看看这些大环境下小人物的艰辛故事,再对比如今的生活,才会真的发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是一种经历苦难后发出的感慨,这是一种深刻透彻的体会,这是一种成长后的体验。
这是他们的故事。“我”有当族长的爷爷,有留过学的外公,有满腹经纶的父亲,有学识渊博的母亲,父亲师从陶行知,上过当时著名的南京晓庄学校,父母身为教师,却因战争逃亡的一生。他们,文化知识分子在大环境下的生活,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背景下,显得渺小且无助,除了顺从,别无他法。
为什么我看完会思绪万千呢?因为我的家族世代为农,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值得记录的事件,我们好像蜉蝣一样,朝生夜死,那这一生又拿来做什么?
书上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但我不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哪里,没有姓氏的流传,没有典籍的记录,听父亲说,那些年,湖广填四川,他们来了这片土地,在这里耕种和繁衍,种地成了农民的生存之道,总之,他们活下来,一代又一代,传到我们这一代时,可能才有机会读书认字,思考人生的意义。
那他们的人生意义呢?不识字的农民的人生意义呢?日复一日的生活,不对,是生存,他们组成了历史大环境下的农民的状态,或许,他们没什么值得记录的事迹,但他们确实存在过,是组成历史的一部分。
所以,活着,好好的活着,我们总会在时代的洪流里,找寻到我们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