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完首本《断舍离》,处理掉了很多对于我来说的“无用之物”,但对于主题阅读的原则,我还是决定要把这一主题的有关书籍都要读一下,所以继续了第二本《断舍离心灵篇》。
也许是因为成长中经历过的故事都太沉重,每当听到断舍离这个名词,心中就升起无限的轻松感,我想跟我有同感的人会有很多。对于书籍的排版,也易于携带,篇幅精炼,便于阅读。
《断舍离心灵篇》更加深入的让人从整理看得见的世界汲取场的能量,来重建自由、自立、自在的看不见的世界。以下我谈到的点,是我最关注与感兴趣的,也许会对你有帮助的地方。
物品投射出人际关系与自我
物品的多寡,款式,储备还是囤积······都体现了我们从小到大接受到的教育内在核心,是坦然面对当下的自我与环境,还是焦虑与恐惧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不随人愿的事。人的本能通常都是“遗憾着过去,担心着未来,唯独不能让自己好好的活在当下”。父母从小的教育也是时刻提醒你要未雨绸缪,要做适应主流文化下的大众自我,不要太各色,那样你不会受人喜欢。
在《断舍离心灵篇》中,作者的文字明确的告诉我们,对于父母灌输的观念也要断舍离。当把这种明确的界限感表达给读者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在看得见的世界,不断涌入的物品让生活的空间无处下脚,又无法割舍,所投射出人际关系边界的不清晰所带来的苦恼。用断舍离的话,就叫做“家的便秘”,入口处不加筛选的涌入各种物品,但出口却无处可寻。
这似乎像极了精神分析流派中所说的强迫性重复,父母灌输的观念内化为对自身的苛刻要求,去重复争取与拥有某些东西,实施某些行为,以此来寻求内心所谓的安全感,这也许是断舍离给我 带来的最大思索。
不要放弃分析,思考和感觉
当我读到这一节的时候,被文中的关键词“感行合一”所吸引。有句话叫做知行合一,但也不能只是让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应该考虑到真实的感觉。如果我们能够让感觉、感性与行动保持一致,那么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更加舒适,更加自在。
在对物品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为物品在做决定与选择,唯一不变的原则,是要把“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替换为“需要、合适、舒服”,重新唤起我们分析、思考与感觉的能力。要是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做决定,那么所有的行为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这让我很自然得联想到自己接待过的咨询,还有开导过的自己身边的挚友。很多时候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自己被障碍物(比如桌子腿、凳子腿、绊脚石)绊倒,或者很小的时候走不稳自然的摔倒,父母或者隔代父母抱起我们,就会去打桌子腿,凳子腿······并说“它真坏,把我们宝贝绊倒了!”甚至于有的隔代父母会拿起你的手,让你跟他/她做一样的举动。天长日久,感觉与情绪被埋没,自己跌倒这件小事,变成了是别人的错,为自己做选择与决定也都和自己无关。这样的小事,从大街小巷推婴儿车的家长那里经常所见。然而,孩子的感受与心情则不断被这样的外归因所掩盖,随即多数的孩子就会变成家长手心里的玩偶。成长的一生当中,你不需要有自己的分析能力,不需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也不需要有丰富的感受与情感,你只需要听我的,按我说的做,一切就都OK了。一旦孩子有一点点从土壤中伸出头,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中国的父母多数会说“······因为我是你父亲;因为我是你母亲!”
所以,今天读来“感行合一”这个词汇,发现要远远比“知行合一”来的更加宝贵。
断舍离的真正含义——培养俯瞰力,为心注入自在能量
书中有一段话,是一直贯穿于理论的始终。“断舍离的目的并不在于把东西全都扔出家门,它是一个让人通过直面物品找回真实的自己、勇敢面对自己真情实感的过程,并借助这一过程一点一点地完成自我疗愈。”
在这样的过程中,让践行的人可以摒弃周围“看得见的世界”和“看不见的世界”的舆论,培养一种类似于鸟儿立体感的眼睛,去纵观自己一路走来的积极成就与艰辛不易。让自己能够自主的做“减法哲学”与“加法哲学”。
当内心因为这种具有高度性的“俯瞰力”,能够发现自身的优势,发现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自我在细节上的改变,真正的power才会降临。到那时,才会更有过“自由、自立、自在”生活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