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儒学发展过程
1.先秦时期,先秦儒学即为原始儒学,战国时期与墨家,道家,法家合称“四大显学”。其中一个流派是孔孟儒学,强调礼制,仁政,德治,民本,如:克己复礼。克己,启发人们道德的自觉性,明白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等级,并能够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只有克己以后,才能做到恢复“礼”,维护“礼”。另一流派代表人物是荀子,主张以德服人
2.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3.宋明理学,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儒学提到了一定的高度。理学的一支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强调理,而另一支阳明心学,强调“心”,通过内心自省,达到致良知。
4.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八股制,儒学作为唯一一门官方认证学科,按朱熹的思想作答,但很少有人关注儒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进而僵化教条,逐渐走下坡路。
5.民国,新儒学,继承和发展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辨的内容,倡导向孔子借鉴智慧,但更多局限于学术界。
纵观历史,儒学兴盛主要靠先进的教育体系,以及深化哲学思辨和修身方式,结合放下,修身方式对人生指导意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