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常怀念高中时代,一个人窝在书店看书的日子。
高中毕业之后进入大学、社会,名与利的诱惑骤然而至,生活的重担压的人喘不过气来,是非对错的差异评价,人和人关系的深不可测,把自己变得浮躁而且肤浅。
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随心所欲看完一本书的那种畅快了。
高中时代,每周五下午和周六上午,我都雷打不动骑着自行车去离家三公里以外的龙门书城看书。
书城不大,但是氛围很好,坐落在市中心的邮政大楼下,共有两层,楼梯是用木材搭建而成,楼梯两侧都有供人阅览坐的垫子,整体装修特别古朴典雅,再有轻音乐相伴,就感觉特别温馨,闻着油墨的香味,真是好不惬意。
在这个书城里,我读完了季羡林大师、周国平、饶雪漫、刘同、大冰、韩寒等作家所有的著作,还有曹文轩的《青铜葵花》《草房子》,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一整套的《鬼谷子的局》……当然也看了很多闲书,还有很多看了一半的书。
我经常坐在二楼窗边的角落里,一来是没人打扰,二来是周六清早的阳光正好洒在身上,温暖而又甜蜜。
我时常徜徉在书的梦境中,每每都误了饭点,直到我妈坐着公交找上来,才放下手中的书本。
那时也是我文字水平最好的时候,也是我领悟能力最强、思考最深的时候,语文课上,经常能把作者的主旨和用意摸的很清楚。
同学总以为我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其实,这只是一种直觉,并不是我分析上下文而来,而是大量的阅读赋予我的第一感觉,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
那时的我,总是性格沉静,遇事稳重周全,人际关系很棒,让我收获了很多友谊和赞许。
书中带给我的是我换位思考、审辩思维,内化于心的睿智和聪明。
我想这些并不是刷几次抖音,看几篇鸡汤就能赋予的,而是通过荡涤内心,用书中的智慧、圣人的哲思、别人的经验对你的大脑反复锤炼的结果。
就像一句话说的,阅读就像竹篮打水,虽然打上来的水少之又少,可能一滴不剩,回过头来却发现,竹篮已经焕然一新了。
2.
阅读带给我们的力量,远不是立竿见影的实用,而是对人精神的重塑,是一种精神享受。
反观现在,我们时常陷在职场的勾心斗角,商场的尔虞我诈,很难再保持学生时代的纯真。
这不是时代变了,而是人心变了。
我们每天接触的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大数据给我们推送的也是分析后你最需要最渴望的,最符合你情绪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你需要的,但不是你所必须的。
自媒体有个说法叫:爆文需要贩卖现代人的焦虑和不安。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每天刷着鸡汤,看着源源不断的你想要的那个世界,真的能减少我们的焦虑吗?
这只是一时之快而已,因为你所看的这些都是商业营销,而不是内心所缺。
一直以来,我也是这样,晚上抖音刷到半夜一两点,振奋精神准备大干一场,收集了很多职场金句。
可是结果呢,那些达不到金句、实现不了的大道理,让我越发焦虑和自负,身体也每况愈下,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
说到底,丢失了精神的养分。
这部分养分已经被碎片化的信息、快节奏的生活压榨干净了。
我们所做的就是要静下心来,让自己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学会慢下来,学会稳住自己的情绪,稳住自己的工作,稳住自己的节奏。
阅读恰恰能帮我们做到,沉浸在哲人的世界中看世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未来,通过别人的经验找不足,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
书,是一切苦厄的良药。
人,精神要跑起来,才不会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