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由认读生字。
2.开火车带读。
3.强调“凝神静气”。
细观察,说说“喙”是什么意思。
4.出示学生课前摘抄的句子,教师出示整理下来的摘抄的句子,学生读。
5.同桌交流,这些短语应该如何归类。
6.借助归类,照应课题:父亲,树林,鸟。借助句子与归类,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7.出示课后题,你同意它的说法吗?快速到文中找到相关的依据。
8.父亲曾经是个猎人?独立思考,用波浪线画出你的理由。
9.根据学生判断进行现场分组调整。
10.辩论大会开始啦!
学生借助文中的话表达观点。
双方表达观点后,教师出示相关句子:
“鸟要准备歌唱了”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并感受父亲十分喜欢鸟。
11.出示:爱不是占有,而是······
12.好书推荐。《父亲,树林和鸟》
观课体会:
本节课教师在感知文本、探究文本的基础上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将文本和文本所属的任务群很好的融合进行教学。从对句子进行归类,到对课后习题的表达进行有依据的判断,再到对父亲是否是个猎人进行讨论,层层深入,学生的思辨也从字面到思考文字背后人物的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学生有理有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教师的引导是在关注学生的生成之下进行的。学生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次回答都有针对的回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启发其他学生交流。这是关注学生之下才能有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