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节假期我是过足了,从腊月25到正月16,差不多已经像是读书时代的寒假了。我把能休的假休了大半,主要是因为年前我工作领域的重新划分,造成现在的空档期,熟悉的工作已经交出去了,新的工作还没完全上手,因而这个窗口期的工作量难得的少的可怜。于是乎,与老板谈了谈,也就顺利拿到了20天的假期。
回家过年,这应该是每个中国人在骨子里都无法改变的传统认知。其实,随着自己年龄逐渐变化,以前对这个传统更多的是体会了“回”的动作,而眼下,更多的开始理解了“家”的意义。家的这个环境,像酒,离开的越久,越能体会到它的醇香,也越能启发自我看更多的问题。
我在前几天的微信里写到,春节拜年的时候有人问我今年多大了,其实我也就27周多一点,但是由于习俗原因,随同的父亲大人直接随口报出了29. 想起曾经一个朋友给我说的,不要总觉的自己是年少轻狂的少年,过了25之后,你就会懂得年龄的恐惧和压力。我似乎对这个道理明白的过于滞后,也就是这两年才从内心里体会到,80后已经没有什么傲娇折腾的资本了,更何况自己还在80后的尾巴。而当29这个数字无比接近30的时候,不得不说,数字带来的冲击力还是超出了自己能接纳的范围。因为脑子里可以自然而然的回旋出来“三十而立”的联想,而眼下虽然大多时候还对自己挺满意的,但总是有那么几个时刻,觉得自己就是扶不起的刘阿斗,焦虑也就会随之产生。
于是,经过假期的一些点滴事情的触动,我想,应该要“修正”自己,不为别的,至少应该让自己过的更踏实。
显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这么几年的折腾,我觉得我自己有些时候挺“与众不同”的,之前我要这么下定论可能略显傲娇,但是几年的工作下来,我的确发觉我和很多人的思维方式的确是截然不同的。人的成长就是如此,每一个人现在的样子都是由一件件不起眼的过往小事雕琢而成的,而我似乎一直习惯了随性散漫,很少在外界的压力或者约束下做出一些尝试性的突破或改变,包括读书时的考试,包括工作后的考核。我也不知道我自控力的动因在哪里,有些事情从外界看来结果是不错的,但是中间的逻辑思维和行事动机我总是和其他人合不上拍,这一点我已经多次校验过。庆幸的是,工作以来能遇到几个老板,都是对我“放任不管”的,我不知道这是他们的“睿智”体现还是“玩忽职守”,但总之,自己还是在自己的空间里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走。
可是,这已经是一个巨变的时代。我很感谢这几年的工作积累所带来隐形的财富能让我在如今可知可感地看到当下的机遇和困难,也让我开始有一些辨别的能力在不同层次的事物中找到一些内在的关联。当然,这种所谓的“巨变”在道理上应该是时刻存在的,可能只是当认知层面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有更透彻的体会,也许我只是领会的不那么及时而已。不过,虽然目前还只是“看到”,还并未“看懂”,但在这种认知下,我还是看到了更多无限的可能。
我想修正的第一条,就是“把时间过的更有效率一些”。之所以这么提,是因为在这种可感知的机遇和挑战下,人是很难不蠢蠢欲动的。我一向也是想深入了再做动作的。而眼下很多事情要想铺起来,已经不像上学为应付考试的突击复习一样,只需要个两三周即可,现如今的每一个决定或是动作,可能连贯下来都是三四年的长期投入,更不用说眼下的机会成本代价会越来越大。但是人最活跃且富有资本的时间也就是这一段黄金10年而已,所以,关于“时间”的问题对我而言是压力的首要来源。 我很感谢年前偶然结识的Simon兄向我呈现的工作狂却与生活保持平衡的健康状态,也很感谢公司在年会期间反复强调的“关键动作落地”,这一系列的事情告知我,别做空想主义者,以我的能力最多也就在一个问题上有三个有效的解决途径,把时间利用起来,都去做尝试,要大大好过在三个途经下举棋不定、为选择一个最优解而摇摆犹豫的无为思索。我想,我需要一段没有头脑和代价的投入,必须要坚持一个论调,我现在不能做什么讲求是对的,而是要讲求什么都尽量去做。毕竟现在已经有一个认知,所有的经验都只能用来参考,所有的真知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的亲身实践。
我想修正的第二条,是“要深入培养自己的爱好”。我要把它列为能力范畴,主要是越发的觉得,人在匆忙中,最容易忽视的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很多人只要把他与工作剥离开来就会感觉到不安,不知所措。我前面也提到,我有些时候是有点与众不同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对自己与众不同的坚持,不需要去校正是与非,对与错,但是一定要面对一个潜在的冲击,它叫做“孤独”。人在孤独的状态下不是能大彻大悟参透大义,就有可能偃旗息鼓抑郁不乐,介于中间的就是浪费时间不知所措,也不是积极的表现;可见自身与孤独的对垒,其实也是博弈的过程。我这几年在海外跑,多亏是因为自己有旅行写作的爱好,才让自己能到如今依然保有“看世界”的新鲜感,而同行的小伙伴因为一些也有理有据的理由中途就转换了生活的频道。当然,旅行和写作其实从深入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一种孤独感十足的行为。瓦解孤独我觉得是圣人才能为之的壮举,我等屁民能如何消磨和应对孤独,我觉得就是通过爱好来让自己以一种“享受”的状态来面对它。 今年以来,我开始重新重视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写东西甚至还开始用笔去写,不再单纯的打字;而旅行也开始系统的筹划;语言学习我也当为一种技能来辅佐旅行和工作的需求。所以,要让自己的爱好更专业一些,更深入一些,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不沦落为工作的机器。
我想修正的第三条,是“要有爱人的能力”。我发现,现如今,我们对人的批判和抱怨、猜忌和揣度实在是太习以为常了。长久以来,我一般不会特别讨厌或者记恨某个人,但是最近1年,的确遇到了一些让我“深恶痛绝”的人和事。我不去追究那些人到底有什么样的狗血行事方式,我更在意的是,我是不是会因为这种“计较”,而逐步沉沦在一个思维定式当中,从而对人的判断和交际陷入一个“吹毛求疵”的怪圈。我其实很少和周围的人去提我是怎么来理解“爱”的含义的,我没那么伟大,也没那么浪漫,去把“爱”诠释的那么美好和全面,但是不能丧失去爱人的能力。它不应该是荷尔蒙催化下的冲动,更应该是一种敢于呈现自己,敢于拥抱他人的豁达。当然,眼下我需要解决我的个人人生大事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与此同时,我也需要修正自己看待周围人的态度和方式。毕竟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只来自于两个元素,一个是自然环境,一个是你所接触的人。要以更淡然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在淡然的状态下再去体会深层次的“爱”的含义,就像熊顿说的,爱与被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好了,就写到这里。我之所以把这三条叫做是“修正”,是因为我做了,但做的不够好。我想要修正的也绝不仅仅只是文中所罗列出来的三条,但是人总要给自己垫一块儿砖以保证自己是在向上迈进的方向。我应该相信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所以才要更加主动的来参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等着被影响或是被改变。年龄的压力是“眼下的自己”与“想要成为的自己”的挑战距离,但应该肯定的是,年轻和青春的绚烂依然存留在眼下人生的画布上。 我想我这样的结论,对得起我20天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