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无意间QQ加入一个对《素书》深有研究的哥们,下午又不经意间而且非常随性地加入一个儒家QQ群,从刚开始灌水看别人聊天到参与讨论,随后欲罢不能便直接加一两个QQ好友独自沟通。
谈话刚开始都互相客套了几句,真正进入谈话是从对方提出的疑问开始的,“你学国学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大问题一下把我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儒学深感兴趣,可从头到尾几乎没有独到的见解,不过回想自己的经历,随性想到三个学习国学的理由:第一,我自身的成长,尤其家教方面深受儒家影响;第二,我身在这个国度,我要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足够的理解,甚至上升到理论层面;第三,四书中的《大学》、《论语》本身对我的生活和工作有所帮助。
我不知我的回答对方会怎么理解,因为我没把握聊天的对方是刚涉入社会的小伙,还是在校学习的学生,抑或60多岁的长者。他简单回应了我的回复,不带任何疑问。相反我又问了一句他一样的问题,他的回答包含我陈述的第三点,补充了“儒学有加深社会人知的目的”。
社会认知?
疑问一环扣着一环,大部分都是我提出的,在他面前我更像刚上初中的学生,问些这个词语怎么理解?那句话为什么那样表达?对社会认知有什么帮助?对方侃侃而谈,从儒家文化本质聊到外国宗教,从血统论说到宗族势力,从国外热点新闻聊到国内政治,我们无所不谈,越谈越深入,从下午四点说到七点,临近饭点,我赶忙问对方姓氏,芳龄多少?
姓杨,48!
高手真是在民间,听多了太多教科书的一板一眼的话语,更加看腻了那些读了几天《论语》就妄加对儒学评头十足的文字,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与高人对话,更激发了我对儒家深层次的思考,也开阔了对儒家认识的视野。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走出去,多交流,多学习,相信一年后我对儒学也会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