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阅读状态是不被打扰的自主阅读,学生在阅读结束后带着收获与教师同学分享,带着问题与教师同学讨论,在学生没有到达理想的阅读状态之前,教师指导的作用包括:帮助学生读完整本书,引导学生发现独立阅读时未能发现的问题,或者帮助学生解决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而生成高质量,个性化的阅读成果梳理总结,科学合理的阅读经验。
一个真正的阅读者会怎样阅读?她会因为发现某本书的影响和价值而选择它,会通过翻看封面、目录,判断自己是否能够阅读,会在通读全书后有所感悟,产生疑问,渴望和别人讨论,会在获得新的认识和思考后乐于分享交流。
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指导,包括选书、预热、通读、研读和展示五个环节。
选书环节主要讨论三个问题:怎样让学生关注到一本书?应该为学生推荐什么样的版本?如何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内容的层次。
一、选书:我想阅读这本书
(一)提供信息引起关注
怎样从一堆书中选出一本书进入学生的视线?使之产生主动阅读的冲动?作者不主张采用“推荐导读课”的方式,一节课40——45分钟,目标只是让学生知道这某本书,产生阅读兴趣,教学效率有待讨论。如果把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在这节课的时间里尽量多的阅读这本书,也许能够自己找到开始阅读的理由。实践证明,在学校布置展览是使学生关注某本书比较理想的办法。或者在课间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或者在走廊张贴坐着的画像,罗列这本书获得的荣誉,以及人们的评价。展示不同教师的阅读感悟,还有世界各地不同版本的封面,学生被这本书的各种信息包围着,被他的各种伟大吸引着,教师再适时“秀一下”自己阅读的版本,“不经意”地聊几句自己的阅读收获……如果有一位学生将这本书带进教室,就有可能有两位、三位,阅读氛围逐渐浓厚的时候,教师“振臂一呼”的场面就可能出现。提供信息引起学生关注的方式,也是未来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对象的自然状态:学生在充满期待的心理状态下,主动拿起一本书,这是阅读的良好开端。
(二)推荐阅读优质版本
教师要关注不同版本的差异,为学生选择最适合的版本。书中以《安徒生童话》《雷雨》为例,告诉我们要关注译者、修订情况,还要关注编写体例,同时建议学生阅读“素本”,即不带阅读指导、练习题、旁批指要的版本,“素本”有利于学生独立走进文本,直接跟作者和文本对话,有助于增加阅读的流畅度,提高阅读的愉悦感。
二、预热:做出负责任的决定
不是拿起一本书就一定要读完,能否完成阅读过程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小王子》是全球公认的经典作品,但它不仅是一部写给孩子的童话,而且是一部写给大人的童话,讲故事的方式明显不同于以前读过的童话,读起来会觉得吃力,也可能只读懂了故事,懵懵懂懂地意识到了其中的哲理,但感觉并不清晰,甚至很模糊。不同年级的学生走进《小王子》,会遇到不同的心理障碍,学生很可能“拿起”又“放下”,任由主观感受的“放下”会妨碍他们接收其他书的信息,会削弱他们启动一本新书阅读的“行动力”,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预热”的环节可以有两种操作办法。
(一)阅读正文之外的内容
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先阅读封面、目录、插图,或者搜索这本书的相关信息,了解这是一部怎样的书,然后决定是否开始阅读。目录按时出故事发展的大致进程,能够帮助学生勾勒小说情节的基本轮廓。有助于学生对这书本的内容、主题、呈现形式等方面形成初步印象,而影响学生的阅读选择。这种预热方式适用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但不适合非虚构作品的阅读。阅读非虚构作品,建议采用绘制阅读地图的方式完成预热环节。
二、发挥阅读地图的作用
阅读非虚构作品,最好在正式开始阅读之前,用略读或浏览的方式阅读整本书的内容。预热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理智的阅读者,帮助学生做出理智的阅读决定,这让学生由内而外产生阅读动力,有了坚持阅读的力量教室还可以提醒学生,一旦决定就要想办法读完,可以求助、求教,和同伴一起攻坚克难,但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是要鼓励学生坚持读完一本具有挑战性的书,也要告诉他们暂时放下,并不意味着永远放下,在能力和兴趣充足的情况下可以拿起来读。学生从小应该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书,能读什么书,有权利放下确实不喜欢或者暂时不能读的书。掌握了解一本书的方法,做出负责任的决定,阅读才会在学生的心里留下更多的阳光,而不是阴影。我们期望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依然热爱读书,以阅读者的姿态生活在未来的世界。